當(dāng)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甘肅武威在古代為何稱涼州?古代的涼州就是武威嗎?一文說清楚

甘肅省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的東端,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在漢朝之前,這里是月氏人、匈奴人控制的地區(qū)。

大概是在秦末漢初的時候,河西走廊被月氏人控制,此時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崛起,匈奴通過一系列戰(zhàn)爭,打敗并趕走了月氏,月氏人西遷到西域及中亞,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人控制。

武威二字在歷史上比涼州出現(xiàn)得更早,這緣于漢武帝對匈奴戰(zhàn)爭的勝利,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fā)動河西之戰(zhàn),命令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lǐng)1萬騎兵攻打河西走廊。

霍去病從隴西郡(今甘肅天水)出發(fā),越過烏戾山(今烏蘭山),渡過黃河,攻打匈奴遫濮部,斬殺其首領(lǐng),渡過狐奴水(今甘肅葫蘆河),擊破匈奴五大部落。

然后霍去病率軍越過焉支山,在皋蘭山與匈奴主力決戰(zhàn),霍去病擊敗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斬殺折蘭王和盧侯王。

幾個月后,漢武帝發(fā)動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霍去病率領(lǐng)數(shù)萬騎兵出北地郡(今甘肅慶陽),從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再向北越過賀蘭山,穿過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過居延海(今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額濟(jì)納旗北部)。

沿弱水(今甘肅山丹河、黑河,在內(nèi)蒙古稱額濟(jì)納河)從北向南,經(jīng)甘肅酒泉,再從西北向東南,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qū)攻擊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軍兩部,漢軍重創(chuàng)渾邪王與休屠王部,迫使二王投降漢朝。

經(jīng)此兩戰(zhàn)后,漢朝打通了河西走廊,這是中原政權(quán)第一次占據(jù)河西走廊,為了方便管理當(dāng)?shù)兀瑵h武帝在這里實行郡縣制管理,設(shè)置了四個郡,分別是:武威郡、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

武威之名來自武功軍威,漢武帝奪取河西走廊后,為了彰顯大漢武功軍威,以武威二字取為郡名,武威郡的轄區(qū)大致是今天甘肅中部武威市及白銀市西北一帶,治所在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qū),下轄10縣。

這10縣分別是: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qū))、張掖(今武威市涼州區(qū))、武威(今武威市民勤縣收成鄉(xiāng))、休屠(今武威市北)、揟次(今甘肅古浪縣土門鎮(zhèn))、鸞鳥(今武威市南)、撲擐(今武威市古浪縣東)、媼圍(今白銀市景泰縣)、蒼松(今甘肅武威市東南)、宣威(甘肅省民勤縣西南),治所在姑臧。

姑臧二字也是在漢武帝時期首次出現(xiàn),姑臧這二個字來源于匈奴人修建的蓋臧城,當(dāng)時漢人發(fā)音為姑臧,姑臧和武威兩個地名都在漢武帝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不同的是武威是郡名,姑臧是縣名。

酒泉二字得名于“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據(jù)說現(xiàn)在酒泉市的泉湖公園就是當(dāng)年西漢時期發(fā)現(xiàn)的泉水,酒泉郡下轄福祿(今酒泉市)、樂涫(今甘肅省酒泉市東南)、表是(今甘肅高臺縣西)、會水(今甘肅金塔縣東北)、玉門(今甘肅玉門市)、池頭(今甘肅玉門市西北)六縣,治所在福祿縣。

張掖二字得名于“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這話的意思是: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的意思,張掖郡下轄10縣,分別是:觻得(今張掖市西北)、昭武(今甘肅臨澤縣東北)、刪丹(今甘肅山丹縣)、氐池(今甘肅民樂縣)、屋蘭(今張掖市甘州區(qū)堿灘鎮(zhèn))、日勒(今甘肅永昌縣西北)、驪靬(今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焦家莊鄉(xiāng))、番和(今甘肅永昌縣西)、居延(今內(nèi)蒙古額濟(jì)納旗東南)、顯美(今甘肅永昌縣城東),治所在觻得縣。

敦煌二字是一個例外,這是在漢武帝設(shè)置河西四郡之前就存在的名字,來自于張騫出使西域歸來給漢武帝上書的報告中,其中有這么一句話“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敦煌和祁連兩個名字都出現(xiàn)了,漢武帝就用了現(xiàn)在的名字來作為郡縣。

敦煌郡下轄六縣,分別是:敦煌(今敦煌市西)、冥安(今甘肅安西縣東南)、效谷(今甘肅省安西縣西)、淵泉(今甘肅安西縣東)、廣至(今甘肅安西縣東南)、龍勒(今甘肅敦煌西南),治所在敦煌縣。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為了更好地監(jiān)督管理地方,將整個天下分為十三個刺史部,刺史是監(jiān)察官,主要用來是監(jiān)督地方官的,糾察違法行為的,十三個刺史部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這十三個刺史部在東漢時期演化為州。

漢武帝在長安以西設(shè)置了涼州刺史部,負(fù)責(zé)監(jiān)察六個郡,分別是:隴西郡、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治所在武威郡姑臧縣(今武威市涼州區(qū)),涼州刺史部主要是河西四郡加隴右二郡,整個涼州刺史部管轄的范圍大致與今天的甘肅省相當(dāng)。

除了朔方與交趾之外,十三刺史部的名字大多來自上古九州,也就是禹貢九州,禹貢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徐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益州,其中的雍州被一分為二,雍州東部地區(qū)被漢武帝劃歸司隸校尉管轄,西部地區(qū)的隴西郡、金城郡被漢武帝連同河四郡一起成立了一個新的刺史部,名字叫涼州。

涼州這個名字是漢武帝起的,因為河西走廊地處西北,是非常寒涼的地方,漢武帝因此取名為涼州,涼州除了有寒涼的意思之外,還有荒涼之意,意思是那里人口非常少,涼州屬河西之地,原本是月氏與匈奴人游牧的地區(qū),漢朝占據(jù)這里后,開始大量移民,但人口相比于傳統(tǒng)的漢地,仍然很少,故稱涼。

到東漢時期,正式形成了十三州的一級行政區(qū),分別是:幽州、冀州、并州、兗州、司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徐州、荊州、青州、揚州、涼州(先設(shè)雍州,后改涼州)、益州、交州。

東漢的涼州下轄郡國共計12個,分別是:武威郡、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金城郡、隴西郡、安定郡、漢陽郡、北地郡、武都郡、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比西漢多了一倍,共計98個縣,治所仍然設(shè)在姑臧縣,其轄區(qū)大致包括了今天的甘肅全省、寧夏自治區(qū)、青海湟水流域和陜西西部地區(qū)。

在東漢時期,關(guān)于武威與涼州的關(guān)系,可以這么說:武威是二級行政區(qū),涼州是一級行政區(qū),武威屬于涼州,涼州卻不屬于武威。三國時期與西晉時期大致與兩漢時期的行政區(qū)域劃分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南北朝時期,涼州成為軍閥割據(jù)之地,諸多軍閥在這里建立了政權(quán),其政權(quán)大多都有一個涼字。

比如公元386年,前秦將領(lǐng)呂光建立后涼政權(quán),定都姑臧;397年,鮮卑族禿發(fā)烏孤建立南涼政權(quán),定都西平(今青海西寧),后遷都姑臧;397年,后涼建康太守建康太守段業(yè)建立北涼政權(quán),定都姑臧;400年,后涼敦煌太守李暠建立西涼政權(quán),定都敦煌縣。

后來北魏滅亡北涼,統(tǒng)一整個北方,仍然在河西走廊設(shè)置涼州,下轄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治所在武威郡姑臧縣,北魏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北周取代,東魏被北齊取代,北周滅北齊統(tǒng)北方,在河西走廊設(shè)置涼州總管府,下轄武威、廣武2郡,治所仍然在姑臧。

唐朝時期,將全國分為十道,道為一級行政區(qū),相當(dāng)于漢朝的州,河西走廊屬于隴右道,隴右道管轄的范圍相當(dāng)廣,下轄17州2府,分別是: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護(hù)府、北庭都護(hù)府。

隴右道管轄的范圍包括整個西域(今新疆及外西北)、甘肅省、寧夏自治區(qū)、陜西西部、青海北部及東部,治所在鄯州(今青海樂都)。

唐朝實行道、州(府)、郡、縣的四級行政區(qū),道為一級行政區(qū),州為二級行政區(qū),隴右道下轄涼州,涼州下轄武威郡,涼州的治所仍然在姑臧縣,與兩漢差不多,只是行政級別降了一級,唐玄宗時期,把涼州改為武威郡,唐肅宗時期,又把武威郡改為涼州,唐德宗時期,涼州被吐蕃占領(lǐng),脫離唐朝控制,吐蕃人設(shè)置西涼府,直到唐朝張義潮率領(lǐng)11州回歸唐朝。

北宋時期,在河西設(shè)置西涼府,管轄姑臧等5縣,但很快被西夏攻占,西夏在武威設(shè)置西涼府,元朝時期,在河西設(shè)置甘肅行省,下轄永昌路等六路,永昌路下轄西涼州,明朝時期,在河西設(shè)置甘州衛(wèi)(今甘肅張掖)和莊浪衛(wèi)(今甘肅永登)。

清朝時期,在河西設(shè)置西寧道,下轄涼州衛(wèi),康熙時期,改西寧道為涼莊道,雍正時期,改涼州衛(wèi)為武威縣,并設(shè)置涼州府,治所為武威縣,乾隆時期,又把涼莊道改為甘涼道,治所在武威縣,涼州府屬甘涼道,武威縣屬涼州府。

民國時期,道直管縣,武威縣屬甘涼道,甘涼道的治所在武威縣,1985年成立縣級武威市,2001年武威市由縣級升級為地級,原武威縣被改稱涼州區(qū)。

從漢朝到清朝,武威都屬于涼州,涼州是武威的上一級行政區(qū),而武威一直是涼州的治所,從民國時期開始,涼州二字不再是行政區(qū)域的名字,直到武威市成為地級市后,才把原武威縣改為現(xiàn)武威市的一個區(qū),也就是涼州區(qū),等于是倒了過來,涼州成為武威的一個行政區(qū)域,不過涼州與武威這兩個名字總算流傳了下來。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