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安市城之戰(zhàn),2萬唐軍迎戰(zhàn)15萬高句麗靺鞨聯軍,斬首2萬投降3.68萬

安市城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645年,這是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戰(zhàn)爭中的一個主要戰(zhàn)役,戰(zhàn)爭的起因是: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殺高句麗王榮留王,另立高藏為王,淵蓋蘇文獨攬大權,然后聯合百濟攻打唐朝藩屬國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救。

唐太宗李世民要求淵蓋蘇文放棄攻打新羅,但淵蓋蘇文不聽,唐太宗于是決定御駕親征,于是第一次唐征高句麗之戰(zhàn)爆發(fā)。

唐軍水陸并進,唐陸軍先后攻占了高句麗建安城(今營口蓋州青石嶺)、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卑沙城(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qū)大黑山)、遼東城(今遼陽市遼陽老城)、白巖城(今遼寧省岫巖)等城池,然后兵臨安市城(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營城子鎮(zhèn))。

淵蓋蘇文獨攬高句麗大權后,安市城領主拒絕服從淵蓋蘇文,淵蓋蘇文曾派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只能繼續(xù)維持現狀,唐太宗原本計劃先攻打建安城(今遼寧營口),后攻安市城,但李勣擔心先攻建安城,安市城會攻擊唐軍在遼東的后勤線,于是唐太宗決定先攻安市城。

就在此時,高句麗北部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領高句麗、靺鞨聯軍合計15萬人前來救援安市城,而圍攻安市城的唐軍只有3萬余人,安市城內守軍數量不詳,由于唐軍在人數上處于絕對劣勢,于是唐太宗想出了一個圍點打援的圍殲戰(zhàn)謀略。

公元645年6月,當高句麗、靺鞨聯軍到達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時,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爾率一千突厥騎兵去誘敵,隨后佯裝敗退,把敵人引到安市城東南邊八里的地方,這里兩邊是山,長40余里,適合打伏擊戰(zhàn),唐太宗命令李勣率領1.5萬步騎唐軍在西嶺列陣,正面對抗高句麗軍。

然后命令長孫無忌率領最為精銳的1.1萬騎兵從山北穿越峽谷沖擊高句麗軍陣后,并切斷高句麗軍的退路,唐太宗則親率4000步騎兵登上北山,號令諸軍以鼓角為號,一齊出擊。

此戰(zhàn)的關鍵在于長孫無忌的1.1萬騎兵能否成功切斷并包圍高句麗軍的退路,唐太宗在山上看到高句麗軍后方出現漫天塵埃,斷定長孫無忌開始合圍,于是擊鼓傳令,正面的李勣率軍開始進攻,唐將薛仁貴身穿白衣大喊沖入敵陣,一馬當先、所向無敵,高句麗軍大敗,被斬首兩萬余級。

高延壽、高惠真率領剩余軍隊繼續(xù)對抗唐軍,卻發(fā)現進入唐軍包圍圈,長孫無忌完全切斷了敵軍的歸路,高句麗與靺鞨聯軍軍心動蕩,無心再戰(zhàn),兩天后,高延壽、高惠真率領3.68萬人投降唐軍。

唐太宗坑殺了犯陣的3300名靺鞨兵,將3500名酋長、都督等軍官遷往唐朝內地,并授予官職,其余的士兵全部釋放,被釋放的士兵全部歡呼雀躍,此外,唐軍還俘虜了5萬匹馬、5萬頭牛、1萬領鐵甲以及各種兵器。

安市城圍點打援戰(zhàn)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唐軍戰(zhàn)斗力強、執(zhí)行力強、戰(zhàn)術得當,以軍隊的戰(zhàn)斗力及單兵素質來看,唐軍遠勝高句麗軍及靺鞨兵,在唐太宗整個戰(zhàn)略過程中,李勣、長孫無忌均圓滿完成了預定任務,成功地將敵軍包圍起來,這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zhàn)。

人數多包圍人數少的軍隊很容易完成,但人數少的軍隊包圍人數多的軍隊,很難完成,看起來勝利很容易,但戰(zhàn)役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長孫無忌成功地切斷敵軍的歸路,一旦陷入包圍,人數再多也難逃失敗的結果。

在整個戰(zhàn)役過程中,被圍攻的安市城內的高句麗軍并未參與,這并不是因為對方不敢參與,而是唐太宗留下了一萬余人防備安市城。

圍點打援戰(zhàn)結束后,唐軍就開始圍攻安市城,安市城易守難攻,是一座堅城,而且城內的高句麗軍驍勇善戰(zhàn),唐軍久攻不下,李勣上奏唐太宗,請求破城之后屠城,這更激發(fā)了安市城內百姓的守城決心,也增加了唐軍攻城的難度。

久攻不下之時,李道宗想了個辦法,就是在安市城外筑土山,修建得和城墻一樣高,然后借助土山攻入城內,李道宗派遣最精銳的軍隊連續(xù)不停地攻城,用沖車炮石炸毀城樓,城中的守軍不斷加高城墻以防備,城墻被攻破缺口,城內守軍就用木柵堵住缺口。

當城外的土山修得比城墻還要高時,唐軍借助土山能看到城內,這是最佳的攻擊戰(zhàn),李道宗又組織軍隊日夜不停地攻城,便始終不能攻入城內,這里也成為雙方爭奪最激烈的地方,土山后來崩塌下來,壓垮了城墻,但唐軍攻城將領傅伏愛擅離職守,這一時好攻擊時機被浪費,城內守軍及時補好的缺口。

為此唐太宗下令以擅離職守斬殺傅伏愛,但仍然不能扭轉戰(zhàn)場上的局勢,唐軍始終無法攻取安市城,戰(zhàn)爭從9月一直打到深秋,天氣開始寒冷,唐軍糧草也開始缺乏,于是唐太宗下令撤軍,最終也沒有攻下安市城。

唐軍未能攻克安市城主要有三個原因:

1、城墻堅固。

安市城城墻非常堅固,高句麗人自己都攻不下,安市城主不愿意臣服淵蓋蘇文,淵蓋蘇文發(fā)兵攻了幾次都沒能攻下來,唐軍雖然戰(zhàn)斗力強,但攻城不能全靠戰(zhàn)斗力,還要看攻城兵器與守城士兵的戰(zhàn)斗意志,而且攻城戰(zhàn)是所有戰(zhàn)爭中最難的。

唐軍在野外作戰(zhàn)幾乎是無敵的,但對于攻破城池并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靠死辦法一點一點地攻擊對方的城墻,但安市城城墻又非常牢固,因此沒能攻下來。

2、氣候原因。

唐軍真正用于攻城的時間大概是一個月左右,從9月開始攻城,到深秋時節(jié),天氣已經非常寒冷了,東北的冬天來得很早,秋天就開始上寒了,如果道路一旦結冰,就難以保障后勤,也就無法攻破了。

唐軍困難,安市城內的守軍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樣很艱難,而且還面臨糧食短缺,相信如果多給唐軍一兩個月時間,應該能攻破安市城,戰(zhàn)爭拼的就是實力,以唐朝的實力與戰(zhàn)斗力,攻克安東城只是時間問題。

3、軍心原因。

所謂的攻城戰(zhàn),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面攻城,一面給城內守軍留一條后路,讓對方看到希望, 人的本性如此,一旦有希望,城內的守軍就會想辦法逃走,而放棄守城,但是李勣上奏唐太宗請求在破城之后屠城,這就犯了大忌,激發(fā)了城中守軍的抵抗決心。

人就是如此,一旦認為自己必死無疑,就會玩命一樣跟你拼命,唐太宗與李勣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他們應該是想借助威脅城內守軍迅速投降,沒想到收到了相反的作用,這是唐太宗的失誤。

或者說唐太宗過于自信,他認為沒有攻不下的城池,以唐太宗本人的經驗來看,他打仗幾乎是戰(zhàn)無不勝的,太過于自信,導致唐太宗沒能看到真正的原因,也就無法攻下安市城,雖然沒攻下,但唐軍消滅了高句麗與靺鞨15萬聯軍,也是巨大的勝利。

2018年,韓國人拍了一部電影,名字就叫《安市城》,就是根據歷史上的安市城之戰(zhàn)改編的,不過劇情就有點離譜了,劇中的唐太宗李世民都被安市城守軍射瞎了一只眼,然后被迫退軍,李世民可是皇帝,他不可能離前線很近,這支箭得射多遠才能射中李世民,歷史上李世民根本就沒有受傷,另外,高句麗是扶余人建立的,跟韓國人也沒啥關系。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