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場考古發(fā)現引發(fā)了廣泛的興趣,當時出土了四個木制酒容器,刻有“道光乙巳年”的年份。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容器內保存了足足4噸的原酒,而且經過鑒定,這些酒居然還可以飲用。這意味著這些酒的年代已經達到了151年之久。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故宮館藏了一批年代接近的黃酒,這些酒是2004年在一個歷代酒具展覽中首次展出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酒至今仍未被開封。人們常說,酒越陳越香,越陳越醇。
明代溫裕王墓中曾出土一件珍貴的青花高腰雙龍搶珠帶蓋梅瓶,瓶內還保存有古老的酒液,更讓人驚奇的是,梅瓶內還浸泡著三只未長毛的乳鼠。這些乳鼠并非偶然掉進酒瓶里的,因為梅瓶原本是嚴密封閉的。這意味著這些乳鼠原本是用于制作當時的藥酒。在古人看來,飲酒食肉不僅可以愉悅身心,而且在酒中添加其他成分可以賦予酒以額外的藥用價值。不幸的是,這瓶酒已經無法飲用,如果沒有乳鼠,或許這瓶酒將成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可以飲用的酒。
到了2020年,中國三門峽的一次考古發(fā)現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在這次考古中,出土了一件青銅鵝頸銅壺,壺內保存有褐色液體。經過化驗分析,確定這個液體也是西漢時期的古酒,并且液體中還檢測到了草木灰等成分。這或許是古代的“藥酒”,因為在古人眼中,飲酒食肉有助于強身健體,而在酒中添加一些特殊的成分則可以增加藥用效果。
真正令人震驚的是,考古工作者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墓葬中發(fā)現了一件令人矚目的青銅器。這個青銅器通高78厘米,鼓腹,腹上有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通體鎏金,頂蓋上還飾有朱雀,口銜珠。雖然這個銅鍾本身就十分精美,但最引人矚目的是鍾內盛放的液體——酒,西漢時期的酒,足足有26公斤,呈翠綠色,據說仍然保留著濃郁的酒香(盡管這一點有待懷疑)。這是迄今為止已發(fā)現的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古酒,但這還不是已知最古老的酒。
古人有一句名言:“酒以成禮”。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擁有豐富的酒文化,因此也發(fā)展出各種不同類型的酒器。博物館中展示的青銅器中,相當一部分是酒器,包括飲酒器、盛酒器、溫酒器、調酒器等,種類繁多。目前已發(fā)現的最古老的酒也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1977年,位于河北平山三汲村的一座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兩個裝有液體的青銅壺,一個是圓形的,一個是扁平的。當時參與發(fā)掘的考古工作者回憶說,在打開壺蓋的瞬間,他們聞到了酒的香味。然而,這液體究竟是不是酒呢?肉眼看上去,它實際上并不像酒。
其中,圓形青銅壺內的液體只有半壺,重約3公斤,呈深翡翠綠色,壺內還有大量沉淀物。扁形青銅壺內的液體顏色呈淺翡翠綠色,重約6.7公斤。
盡管初看似乎這液體可能是酒,但事實上,這種液體已經變質。液體之所以呈現綠色,可能是因為酒已經變成了醋酸,而醋酸可以溶解青銅的銅綠色。那么,問題來了:雖然這液體八成是酒,但它不能被品嘗,那么怎么證明它確實是酒呢?科學家進行了液體樣本的分析,并初步鑒定出兩壺液體中都含有乙醇,而且圓形壺內的乙醇濃度高于扁形壺。這座戰(zhàn)國墓葬中的中山王“厝”生卒于公元前344年至公元前308年之間,這意味著這兩壺酒至少有2300年的歷史。這或許是目前已知的保存時間最長的酒,盡管它已經不再是最初的模樣。
古代酒的保存期限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存放條件、酒的成分以及密封程度等。雖然已經發(fā)現了許多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酒,但酒是否仍然適合飲用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科學家們進行深入研究。無論如何,這些古酒的發(fā)現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信息,展示了古代文化和釀酒技術的豐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