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劍首處同心圓真的能讓現(xiàn)代數(shù)控技術(shù)為之汗顏嗎?現(xiàn)代技術(shù)真的不能復制出越王勾踐劍嗎?我的答案是能復制的,盡管很難,但是還是能實現(xiàn)的。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于1965年出土于今天的湖北荊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這里是古“云夢澤”,春秋戰(zhàn)國時,這里是楚國的國都“郢”的所在地。正因為此,有人呼吁讓此劍重回故里,將此劍調(diào)到浙江省博物館來收藏、展示。并且越國名劍為何出現(xiàn)在楚國都城,很多人對此也充滿了疑問。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位于墓主人骨架的左側(cè),有劍套,劍柄上纏著絲綢。這把寶劍剛拔出劍鞘時寒光乍現(xiàn),劍身上是黑色的菱形暗格花紋,正如《越絕書》中所說的“觀其釽,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
劍身上有8字鳥篆文,其中6字無爭議,即“越王xx自作用劍”,但是,越國自允常于年稱王起,經(jīng)勾踐、鹿郢、不壽、朱勾……,至無疆,先后共有9位越王,這把劍究竟是哪一位越王自用劍呢?
經(jīng)過商討,最終專家們得出結(jié)論,難以辨識的二字為“鳩淺”,即“勾踐”的通假字,也因此這把劍得以名聲大振。目前,這把劍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對于這把劍,疑問實在太多了。
復制越王勾踐劍最大的難點有兩個
第一個難點,劍首處的11個同心圓。“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我們普通人在觀賞越王勾踐劍時大多著眼于它的劍身,一邊驚嘆于劍身的光亮如新,一邊贊美劍身上精美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但其實,劍柄處的同心圓才是當時大師級別的杰作。
越王勾踐劍劍柄處的同心圓專業(yè)術(shù)語叫做“薄壁同心圓”,共11圈,這是目前為止出土的吳越名劍中圈數(shù)最多的一把。每一圈的銅片都是極薄的,最薄的只有0.2毫米,最厚也不到1毫米。這些同心圓間距不等,間距在0.3毫米到1毫米之間,而現(xiàn)代的青銅劍鑄造時銅片的厚度要求不能小于0.3毫米,因為小于0.3毫米太難了,范不太好做。但也不是做不到。并且有考古學家通過泥范澆筑的方法成功復制了一個與越王勾踐劍劍首一模一樣的同心圓。
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這種薄壁同心圓在其它地方是沒有的,只有吳越地區(qū)的鑄劍師才能鑄造出來,并且只有少數(shù)名劍才有這種薄壁結(jié)構(gòu)。因此,越王勾踐劍無愧于“天下第一劍”的美譽,這一點毋庸置疑。
另外一個難點,即劍身上一層薄薄的膜,仿佛釉質(zhì)一樣的涂層?脊艑W家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來復制,終于找到了一種能做出一模一樣效果的方法,這種方法叫“金屬膏劑涂層處理工藝”。通俗來講就跟擠牙膏一樣的涂在劍身上。之后在將劍放在一種酸性的溶液中時間久了,劍身上涂了金屬膏劑的地方就會變成灰色,繼而變成黑色,也就是劍身上所謂的“薄膜”一樣的東西。
其實,這兩點不單單是難點,也是困惑之處。因為文物復原的原則其實是要用原始的制作方法來復原,以現(xiàn)在工藝復原文物不合規(guī)制。因此,如果不搞清楚當時是通過何種工藝做出來的,就永遠不能說完成了越王勾踐劍的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