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永陵,堪稱中國古代建筑中,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作

永陵的墓主王建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位君主,他英勇善戰(zhàn)。在唐末混戰(zhàn)中,逐步占據(jù)了大 片地區(qū),并于公元907年稱帝,建蜀國,定都成都,11年后,王建病逝,安葬永陵。

永陵的建筑形式頗具特色,積土為陵,陵冢呈圓形,改變了以往我國帝王陵以方為貴,陵冢多做覆斗式的傳統(tǒng),創(chuàng)后世圓形陵冢之先河。

永陵直徑約80米,高約15米,陵冢底緣有9層堡坎,地下4層,地上5層,每層間以鎖口相鏈接,這樣就可以防止冢土流失,這種陵墓堡坎的作法,也多為后世所借鑒。

永陵是目前所知,唯 一一座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陵墓,永陵的墓室建筑磚石結(jié)構(gòu),即先在平地起券14道,上鋪石板,再上為青磚護拱,以上在層層夯土形成圓形陵冢。

這種建筑方法,可能是考慮到墓室的防水問題,墓室兩側(cè)達6米厚的直墻和北面三米厚的金剛墻,以及頂部14道厚重的護拱,都由巨型青磚砌筑,形成了堅固的陵墓保護體系,可謂固若金湯。

墓室的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三室之間,以木門為隔,前室為羨道,中室設(shè)棺床,上置棺槨,后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石像和謚寶、謚冊、哀冊等葬儀法器,墓室的內(nèi)部布置,高低錯落,疏密有致,使整個空間,顯得高大寬敞,永陵的這種結(jié)構(gòu),相當符合建筑力學(xué)的原理,堪稱中國古代建筑中,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作。

永陵中出土的文物也不乏杰作,其中,就有國 寶 級文物,石刻王建像,這是我國唯 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皇帝真容雕像。

石像為紅砂石圓雕,通高86厘米,身著錦袍,頭戴璞頭,腰束玉帶,足蹬皮靴。雕刻手法寫實逼真,雕刻技藝精湛傳神,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王建形象相當一致。

據(jù)說,王建為自己建石像,是由于他信奉道教,他相信這樣的石像放入墓中,會讓活人延 年 益 壽。

同樣出土的石刻,還有浮雕的24樂舞伎,其中樂伎22人,舞伎2人,樂器23件,可分為彈撥、吹奏、打擊三大類,既包括漢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也有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樂器。

這是我國同時代的各類文物中,樂舞場面ZUI大,表現(xiàn)樂器種類ZUI多的石刻樂器,它以寫實的手法,細致入微的刻畫,將本土音樂與外來音樂相互融 合,展現(xiàn)了那個時期,宮廷樂舞的盛大規(guī)模和壯闊場景,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出土文物中具有傳奇色彩的是玉大帶,據(jù)說在王建去世前三年的一個深夜,他的后宮突然起火,大火燒毀了無數(shù)珍寶,卻唯有一塊寶玉仍然完好如初。

后來這塊寶玉就被王建看作神物,并將它雕成玉帶戴在身上,王建死后,玉大帶也作為隨葬品,被帶進永陵。

出土?xí)r,玉大帶被裝在一只銀缽中,可能是盜墓者忘了拿走。

它的雕刻面積達到50平方厘米,由皮帶兩段、銀扣一對,玉銙七方,玉鉈尾一塊,是目前所知,唐五代十國時期,唯 一完整的成套玉帶。

其玉質(zhì),溫潤晶瑩,玉銙上刻有三趾飛龍,還有記載此玉來源的大段文字,補充了文獻上有關(guān)史料的不足。

在永陵中,還出土了一塊,印有王建謚號的謚寶。

謚號,是皇帝死后的封號,謚寶,是刻有帝王謚號的印璽。

將謚號鐫刻在帝王生前所用印璽的仿造物上,作為殉葬,表示墓主在陰間,也如人世一般,享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

永陵謚寶的高、寬均在10厘米左右,具有奇特的兔頭龍身造型,打破了傳統(tǒng)生 肖中,龍、兔犯忌的避諱,顯得尤為難得。

據(jù)考證,這種奇特的造型,是因為王建本人屬兔,他出身寒門,經(jīng)過幾十年的征戰(zhàn),才在60歲時登基做皇帝,那年也是兔年,所以,他將玉璽做成了兔頭龍身,借以感懷自己的身世,可謂意蘊深刻。

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還有哀冊,這是永陵皇 家文物中的又一至寶。

哀冊,由51簡名玉,串聯(lián)而成,每簡各長33厘米,寬3.5厘米,厚約2厘米,冊上鐫刻了700字左右的道詞,文字所包含的王建逝日、葬期,前蜀的年號,永陵的陵號以及繼承人等內(nèi)容,都與史書所載相符,是確定墓主身份的直接證據(jù),哀冊的書體端莊俊整,流暢舒展,還具有很高的書法造詣。

永陵的發(fā)掘和保護的過程,是漫長與坎坷的。

永陵發(fā)掘時,正是抗 日戰(zhàn)爭ZUI為激烈的階段,文物的轉(zhuǎn)移,是個艱難的過程。

后來新中國成立,W化D革M席卷全國,在H衛(wèi)B的眼中,這些國寶竟然成了他們要破除的四舊,又面臨滅頂之災(zāi),在國難當頭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人勇敢的站出來,所以我們的國寶才能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并隨著歷史的推進,散發(fā)出越來越炫目的光彩。

親愛的朋友們,關(guān)于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