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涉及到政策、財力以及灌溉技術等多方面的問題。我國古代是一個農耕社會,民以食為天,土地對于農民來說無比重要。然而,盡管古代的土地遼闊,荒地遍布,農民卻寧愿忍受地主剝削,也不愿意自己去開墾荒地。
1.古代的土地屬于皇帝的私有財產
開墾荒地需要得到政府的批準。雖然有時政府會鼓勵百姓開墾荒地,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這樣的機會。農民要想私自開墾荒地,一旦被發(fā)現,將面臨嚴重的懲罰,甚至家破人亡。因此,對于農民來說,選擇被地主剝削可能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2.開墾荒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
而貧困的農民無法負擔這樣的費用。在古代,一頭耕牛的價格就已經非常昂貴,更別說開墾荒地所需的其他費用了。農民要想買牛、購買耕種工具以及支付賦稅等,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比之下,被地主剝削雖然苦辛,但至少能得到一些口糧來養(yǎng)家糊口。
3.古代的灌溉技術相對落后
許多荒地位于遠離水源的地方。耕地需要灌溉,但找到遠離水源的荒地后,農民們無法解決水資源的問題。修建灌溉工程需要政府的批準和資金支持,農民個人難以進行這樣的工程。因此,許多農民只能選擇去地主家打工,即使辛苦也能得到一些保障。
農民不自己去開墾荒地,寧愿被地主剝削,主要是因為土地歸屬于皇帝私有,政府對開墾荒地有限制;貧困的農民無力負擔開墾荒地所需的財力;以及古代灌溉技術的落后使得許多荒地無法有效利用。這些因素導致農民寧愿忍受地主剝削,也不愿意去冒險開墾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