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諸葛亮的三句名言,句句經(jīng)典,如今依舊醍醐灌頂,獲益匪淺

真正的智慧,是有生命的,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永垂不朽。

有著“臥龍”之稱的諸葛亮,其智慧舉世無雙,也曾說過很多的經(jīng)典名言,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不少光彩。

尤其是下面這三句名言,即便是現(xiàn)在看起來,依舊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段話,意思是說,一個人想要有樹立明確的志向,就要學會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要想完成遠大的抱負,就要學會安定清靜。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諸葛瞻只有八歲,在彌留之際,諸葛亮最擔心的不僅僅是國主劉禪,和蜀國的未來,還有自己年幼的兒子。

諸葛亮四十六歲才得子,自然對諸葛瞻寵愛有加,恨不得時時刻刻陪伴著他,但卻因為要重振漢室的江山,常年在外奔波,因此對兒子也感到十分愧疚。

所以諸葛亮在去世之前,將畢生的經(jīng)驗凝練成了這樣一句話,傳授給兒子,希望他在日后能夠好好與人相處,度過自己的一生。

當今社會,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日益發(fā)展,人們也變得越來越浮躁。網(wǎng)上的虛擬世界,一天一個變化,多姿多彩,令人留戀。

然而當所有的欲望都被滿足的時候,也會讓人有一種空落落的感覺,人一旦離開了網(wǎng)絡,就會變得迷茫,變得煩躁。

事實上,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他都應該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讓自己太多地享受物質(zhì)生活,從而失去了奮斗的意志。

就像諸葛先生說的那樣,只有放下了功名利祿,才能更好地樹立自己的理想,只有靜下心來學習,才能成就偉大的抱負。

“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

“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

事物的發(fā)展總是變化不斷的,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就是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人的生命,是由無數(shù)件小事情組合而成的,每一件事情圓滿累積在一起,就是生命的圓滿。

有的時候,一個細節(jié),一件小事,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在《資治通鑒》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夫君能勤小物,顧無大患”。

意思就是說,一個可靠的人,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會選擇小心謹慎地去做,這樣才不會惹出什么大禍。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做陳蕃的人,他的爺爺曾是河東太守,不過到看陳蕃這一代,家族就沒落了。

陳蕃年少的時候,經(jīng)常一個人在院子里讀書,有一日,父親的朋友薛勤登門拜訪,見到這院子長滿了雜草,又有許多廢物,薛勤便對陳蕃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把屋子收拾一下?"

陳蕃回答道:"男兒處世,應該把天下收拾干凈才是,怎能只有一間屋子?"

薛勤覺得這個小孩眼高手低的性格,實在不太好,就對陳蕃說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聽了之后,一臉慚愧,說都不出話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陳蕃改正了身上的缺點,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東漢時期的名臣。

由此可見,要想實現(xiàn)人生理想,就要先從身邊的小事著手,要在這些“不起眼”的小事里,去磨練自己。

“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就事先預測了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一些突發(fā)情況,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所以事情發(fā)生的時候,并沒有受到多少損害,相反,如果事先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那么后果將會非常嚴重。

那時候曹操為了討伐東吳,派出了四十萬大軍。為此,孫權(quán)曾召見群臣商議如何應對,大將呂蒙提議在濡須口修建碼頭,孫權(quán)贊曰:"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遂當夜建造,當曹魏大軍趕到時,碼頭早已被修補完畢,而此役魏軍最終死傷不少。

正所謂居安思危,一個會思考的人,總是會看得更遠,更擔心未來的危險。

因為近的地方,可以掌控,但遠的地方,卻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他們才會感覺到危險。

正如人類的科學家探索宇宙的秘密,離得越近,就越會覺得自己的知識是多么貧乏,人是多么渺小,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人類才會在更加努力地探索宇宙。

目光放得更遠,考慮更為周到,一定會給你帶來更好的結(jié)果。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