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其中的許多地名都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比如帶有“京”字的地名就說明在古代多有帝王在此建都立國,而帶有“陵”字的地名則一般與古墓有關。在湖南有一個名叫“沅陵”的地方,雖然帶有“陵”字,但千百年來人們并沒有將其和古墓聯系到一起。然而,在1999年的某一天,沅陵縣城西的虎溪山正在進行施工時,出現了大量的“白膏泥”。這引起了老師傅的注意,因為出現“白膏泥”就說明下面可能藏有規(guī)模頗大的古墓。于是,大型挖掘機僅挖出了兩大坨的“白膏泥”,下面就出現了很多木炭和擺放整齊的木板。這證明了地下有大型古墓的判斷。施工隊通知了當地的文物部門,并等待考古專家的到來。由于這座古墓已被嚴重破壞,考古人員清理了數天之久才真正看到基本的結構。隨后的發(fā)掘工作也證明了這是一座“豎穴”墓葬,規(guī)模和著名的“馬王堆”差不多,足見其墓主生前的顯赫地位。
但這座大型古墓究竟是誰的呢?在場的專家又聯想到了“沅陵”這個地名,后在《漢書》中證實,“沅陵”早在西漢時期,是長沙王兒子“吳陽”的封地,而且他的爵位就叫做“沅陵侯”。這座古墓的規(guī)模和葬品也證明了這一點,僅殘存的墓道就有14米長,11米寬。但是這座古墓躲過了歷代來人的光顧,直到今天仍然保持著相對完好的狀態(tài)。在這座古墓中出土的竹簡,雖然比不上青銅器、金銀玉器等實物類的“國寶”,但每一件器物都稱得上是精美絕倫,同時也體現出了漢代時期的最高制作技藝。這些竹簡最終被確定為3萬余字沅陵漢墓的發(fā)現,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
經過考古人員的辛勤工作,竹簡最終被確定為3萬余字。這堆黑乎乎的東西竟然是一萬多片竹簡;而且在地下沉睡2700年,直到今天上面的文字竟然還能依稀可辨。這堆竹簡中記載了兩項重要內容,一項是“黃薄”,說白了就是一部頗為詳細的漢代沅陵地區(qū)的人口戶籍目錄,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早關于“人口戶籍”統(tǒng)計的文獻;第二項則是最早的“食方”,也就是今天說的“菜譜”,里面記錄了多種漢代美食菜肴的操作流程。
這些竹簡對我國的歷史研究有著重大意義,同時2700年前的“菜譜”問世,也稱得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國寶了。沅陵漢墓的發(fā)掘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于中國古代社會和歷史的認識,更開啟了一段嶄新的歷史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