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流沙不要亂動然后呼叫救援。我們多數(shù)人對于流沙的認(rèn)識還僅限于影視作品中人們深陷泥沙,苦苦掙扎、自救無果的絕望場景。但為什么還有人說流沙并不會把人吞下去呢?根據(jù)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xué)的實驗,流沙在受到外界干擾時,表層會迅速液化,沙子會向下移動,表層變得更加松軟,深層則粘性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阻止人體的下沉。
流沙密度
并且他們還發(fā)現(xiàn),流沙的密度一般為兩克每毫升,而人的密度是一克每毫升,這也就意味著人是可以浮在流沙上的。這樣看來,流沙好像并不危險,那為什么還有人說它是致命的呢?這是因為人們遇到流沙之后,往往驚慌失措,不斷掙扎,扭動身體,試圖從泥沙中逃離。但正是這樣的劇烈活動,反而會加速黏土的沉積,人體下沉速度變快,如果真的不幸遇到流沙,又該怎么辦呢?
保持冷靜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流沙是半液態(tài)難以沉重的沙水混合物,遇強則強,遇弱則弱,你越是掙扎,就越容易被吞沒。因此,在陷入流沙時,應(yīng)該第一時間保持冷靜,將攜帶的重物全部脫下,減少自身重量,盡可能脫掉鞋子,然后將身體慢慢向后仰。躺在流沙表面,增大與流沙的接觸面積。
呼叫救援
如果此時你還能夠與外界聯(lián)系,就打電話求救或大聲呼救,然后安靜等待救援。如果只能自救,將盡可能抓住周圍能夠借力的物體,緩慢有節(jié)奏的移動雙腳,讓水和沙盡量滲入擠出來的真空區(qū)域,逐漸液態(tài)化,再找準(zhǔn)機會抽出雙腳。如果沒有物體借力,也不要驚慌,可以搜尋一下有沒有樹枝等物體墊在背后與雙臂之間,利用杠桿原理增大力量,如果沒有任何物體,可以借用,根據(jù)情況配合雙臂以類似仰泳的姿態(tài)向地面緩慢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