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退避三舍的主角是誰:重耳,春秋時期的絕世霸主

在古時一舍是三十里,退避三舍也就是主動退避九十里。這個成語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

退避三舍的典故中主人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和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重耳最初成為公子時,謙虛好學(xué),十分善于結(jié)交有才能的人。不過受到驪姬之亂的牽連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后來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晉國即位。

退避三舍的典故

春秋時期,晉獻(xiàn)公聽信讒言,把公子申生殺死了,還派人捉拿申生的兄長重耳,重耳連忙出逃。這一逃就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起初重耳去往齊國投奔齊桓公,受到齊桓公的優(yōu)待,并且把同宗族的女子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過上了享福的日子。然而他的妻子對他說他是一國公子,國內(nèi)有舊臣等著他回去呢,他怎能沉迷女色在別的國家暗自消沉呢。于是同重耳手下的門客把重耳灌醉后帶離了齊國。

重耳一路流亡被很多國家輕視,到了楚國的時候被國君以國禮相待,甚是受寵若驚。楚國國王在宴席上笑問重耳倘若重耳有一天重回晉國當(dāng)上了國君要怎么報答他呢。重耳回答說要是不幸在戰(zhàn)場上遇見了晉軍就往后退三舍以做報答。

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奪回了王位。有一年楚國和晉國發(fā)生了戰(zhàn)爭,重耳便下令讓軍隊往后退了90里,一直退到城濮才列陣扎營。晉軍不解,有人對此作答,這便是重耳曾經(jīng)答應(yīng)楚王的退避三舍呀!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