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朱元璋廢丞相加強皇權 為何其后世子孫 卻處處受文官集團制約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是一個經(jīng)過宋代定型的體系。總共有六場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前三場稱為小三關,后三場稱為大三關。通常來說,只要你能通過縣試和府試,你的文化水平就足夠了。后面的考試只是更加深入而已。實際上,后面幾場考試考察的并不是文化水平,而是考察的是理念。通過這么多場考試,考官們已經(jīng)淘汰了那些理念與士紳利益不同的人,只有那些愿意為了士紳利益而奮斗的人才有機會中舉,參加京城的會試。

像龔自珍、蒲松齡這樣屢試不第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不夠,而是因為他們的理念有問題。他們真的認為讀書就是為了幫助皇帝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人在國家利益和士紳利益的選擇中會背棄士紳利益。所以士紳對于這樣的人會封死他們的前途,一輩子都不會給他們當官的機會。能夠通過會試這一關并給皇帝留下印象的人,不敢說百分之百,但至少有九成九以上都是甘為士紳利益奮斗的人。皇帝會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來任命狀元和官員。

在歷史上,很少有讀書人敢背棄宗族利益、士紳利益或違背坐師意志的。在整個大明朝,只有張居正一個人敢背棄士紳利益去為皇家延續(xù)壽命,但最終他卻遭到清算。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劉墨林背棄坐師李紱,被整個官場排斥的原因也是如此。所以換一個給事中來解決問題嗎?也許偶爾可以解決某個問題,但那多半是新來的給事中打算幸近,他必須權衡是否能承受被全體同僚排擠的代價。

還有一個更具誘惑力的選擇,與皇帝對抗。如果皇帝撤掉你,那恭喜你,你將成為不畏強權的典型,名聲大噪。官員們會全力支持你,你的考評會得到高分,晉升機會也會優(yōu)先安排給你。在大明朝,有許多人通過與皇帝對抗甚至故意激怒皇帝來提升聲望,這是一條非常有效的快速晉升之路。我們所討論的是明中期以后文官權力已經(jīng)形成的情況,這是利益格局失衡的必然結果。洪武和永樂兩朝皇權旺盛,有錢有權,因此同樣的策略在明中期以后就不再奏效了。

明朝政令發(fā)布的程序是這樣的,有關官員調(diào)查研究相關問題后,以奏疏的形式提交。通政司負責匯總奏疏并報送內(nèi)閣。內(nèi)閣在此時負責進行審核、討論和決策。如果內(nèi)閣通過,奏疏將被提交給皇帝;实蹠H自閱讀奏疏,并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做出決策。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可以根據(jù)奏疏的內(nèi)容和官員的表現(xiàn)來評估和考察他們的能力和忠誠度。因此,奏疏是官員們與皇帝直接交流和表達意見的途徑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政府的決策并不完全依賴于奏疏;实墼跊Q策時還會考慮其他因素,如朝廷的整體利益、政治局勢、士紳的意見等。奏疏只是表達官員觀點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決策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官員們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爭取皇帝的支持,如與皇帝進行私下交流、通過其他官員傳遞信息等。

明朝官員在政務上的表達途徑主要是通過奏疏來向皇帝表達意見。奏疏需要經(jīng)過官員層層審核和內(nèi)閣討論后才能提交給皇帝。然而,奏疏并不是決策的唯一因素,皇帝還會考慮其他因素做出最終決策。因此,官員們還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爭取皇帝的支持和關注。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