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經》的作者一直成謎,《史記》中說或是春秋老子、或是春秋老萊子、或是戰(zhàn)國周太史儋,莫衷一是。
隨著地下文物不斷地“挺身而出”,蒙在《道德經》臉上的神秘面紗,正在緩緩被揭開。其中,僅以如今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言,春秋《道德經》慘遭戰(zhàn)國文人篡改,連第一句都被改了,換言之我們所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錯誤的。

迄今發(fā)現(xiàn)三版《道德經》
《道德經》的版本很多,粗略地劃分,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版本:
首先是傳世版。關于傳世《道德經》的版本,可能有數(shù)十種之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晉朝王弼注釋的版本,又被稱之為“通行本”。
其次是帛書版。馬王堆漢墓是漢初墓葬,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分為甲本與乙本,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與傳世道德經字數(shù)差不多。
第三是楚簡版。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中,出土了楚簡版《道德經》,只有2000多字,屬于摘抄性質,內容不全,下葬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初。

帛書版最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
傳世版與帛書版高度一致,只是存在不少被改動之處,比如與傳世版相比,帛書版中不存在避諱漢朝皇帝的詞語。
帛書版中,出現(xiàn)了“邦”字,但在傳世本相應位置,卻被改為了“國”字,明顯是為了避諱劉邦,因此帛書版最遲出現(xiàn)在漢代之前,或許是秦朝、或許是戰(zhàn)國。
傳世版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書版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將“恒”改為“常”,明顯是避諱漢文帝劉恒的名字。
更為重要的是,“恒”有不斷絕的長久之意,“常”有可斷絕的長久之意,兩者意思上略有區(qū)別,但由此造成謬誤千里?梢哉f,我們所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讀錯了。
對比傳世版,帛書版大約有300句話、700處被修改,由此造成不少句子牽強附會,讓人難以理解,以至于唐朝白居易作打油詩調侃老子,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說到底,不是后人不聰明,而是道德經原文因為各種原因被大幅度改過,所以搞得大家很難讀懂,它才無比神秘,如今說能讀懂的人十有八九是騙子。
通過避諱用詞可知,帛書版最遲出現(xiàn)于秦朝,但帛書版還有一個用詞特點,就是頻繁提到“將欲取天下”(傳世版也是如此)。秦朝已經一統(tǒng)天下,文人此時寫書肯定不可能再說“將欲取天下”,由此可以判斷帛書版最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

楚簡版應為春秋作品
郭店楚簡版殘缺不全,但與帛書版相比,明顯存在傳承關系,很多語句都相同,只是又有很多改動之處。而通過這些改動之處,可以判斷楚簡版為春秋時的作品。
楚簡版說“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書版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從“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戰(zhàn)思想力度越來越強。
楚簡版說“天地之間猶如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帛書版保留了這句話,但之前加了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對“圣人”越來越失望。
尤為重要的是,楚簡版中只有一處“取天下”,即“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是指周王取天下。但帛書版多次提到“欲取天下”,且取天下之人明顯不是周王室。一個“無事取天下”,一個“將欲取天下”;一個只有一處“取天下”,一個多次“取天下”.......為什么?
春秋時的戰(zhàn)爭力度、規(guī)模都還不大,也遠達不到某個諸侯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但到了戰(zhàn)國時代,列國兼并越來越猛烈,戰(zhàn)爭愈發(fā)慘烈,規(guī)模越來越大,統(tǒng)一趨勢越發(fā)明顯。藝術源于生活,烙印時代特征,因此楚簡版與帛書版,明顯是春秋與戰(zhàn)國的區(qū)別。因為戰(zhàn)國比春秋更慘烈,所以帛書版才會越發(fā)反戰(zhàn),對圣人越發(fā)失望,文人敏銳地發(fā)現(xiàn)諸侯“取天下”的可能。
從楚簡版內容上判斷,其最遲是戰(zhàn)國初期的作品,帛書版是在此基礎上修改的。聯(lián)系到史記中的《道德經》三個作者,其中老子、老萊子都是春秋人士,周太史儋是戰(zhàn)國中期人士,因此大致可以判斷楚簡版應為春秋作品。

三部作品的傳承關系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楚簡版作者或是老子、或是老萊子,考慮到老子曾經擔任周王室圖書館館長,以及孔子向他問道,因此其作者大概率是老子。
楚簡版?zhèn)鞯綉?zhàn)國時,部分內容已經不太適應時代,這時周太史儋可能修改了增刪了部分內容,于是形成了帛書版;蛟S,周太史儋由此被誤認為是道德經的作者,也被誤認為是老子。
根據史記記載,周太史儋曾經西去秦國,與秦獻公有過一番交談,或許這就是老子西去的真相;漢文帝時,老子玄孫(孫子的孫子)李假在朝為官,但春秋老子與漢文帝相距350余年,老子玄孫應該早已去世,周太史儋與漢文帝相距200余年,似乎周太史儋的玄孫在漢文帝時為官更合邏輯。
另外,近代以來學者考證指出,春秋老子時還沒有函谷關,戰(zhàn)國之后才出現(xiàn)的,因此大概率是周太史儋在函谷關留書。其實,老子高齡騎牛西去,雖說神秘又美好,但真不太符合邏輯,周太史儋的反而更合理一些。
帛書版?zhèn)鞒羞^程中,至少形成了兩個版本,帛書版就分為甲乙兩本,傳到漢代后,為避諱修改、為精簡修改、乃至直接篡改等,于是又形成了數(shù)十個版本,流傳最廣的是王弼版。
關于漢代文人篡改道德經,問題非常嚴重,筆者舉幾個例子:傳世版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帛書版乙本是“水善利萬物而有爭”,甲本是“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執(zhí)今之道”被改為“執(zhí)古之道”,法家尚今,儒家尚古,漢代儒生篡改道德經,也有著強烈的學術推廣的目的;“五色使人目明”被改為“五色使人目盲”,“玄之有玄”改為“玄之又玄”.......總之,我們想要通過閱讀傳世《道德經》去了解老子或周太史儋的真實本意,基本上不太可能!
最后,筆者要說的是,就迄今為止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言:想要了解老子的真實思想,最好是讀郭店楚簡道德經;想要了解戰(zhàn)國周太史儋的真實思想,最好是讀馬王堆帛書道德經。
當然,郭店楚簡道德經與春秋老子相隔200余年,也不能保證在傳承過程中沒有被篡改過,只能說可能更符合老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