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奔赴刑場,他的妻女侄弟等全家七十余人一起陪葬。這位曾經(jīng)位極人臣,聲名顯赫的開國第一功臣的人生就此落幕。
一年之后,虞部郎中王國用上疏為他喊冤,認為于情于理李善長都沒有參與謀反的理由。朱元璋并雖然沒有采納但是也沒有怪罪他。很多人據(jù)此認為李善長沒有參與謀反,是冤假錯案,其實,事情并非那么簡單。
李善長沒有以實際行動參與謀反,并不代表他就沒有罪,作為朝廷重臣,明明知道胡惟庸謀反,沒有揭發(fā)檢舉,即是罪不可恕。
那么,四木想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已經(jīng)集榮華富貴于一身的他,到底為什么要做此選擇呢?我們先從他的性格說起。
性格忮刻
關(guān)于李善長的性格,《明史》有明確記載:"善長外寬和,內(nèi)多忮刻。"這是說他表里不一,外表看似寬和,但是實際上,他睚眥必較。他常常依靠鄉(xiāng)土關(guān)系,拉幫結(jié)派,并對冒犯他的人極力排擠打壓。據(jù)《明史》記載:
參議李飲冰、楊希圣,稍侵善長權(quán),即按其罪奏黜之。
這里是說當(dāng)時的參議李飲冰和楊希圣,因為稍微侵犯了李善長的權(quán)力,李善長就把他倆以罪罷免。如果說李冰飲和楊希圣官小沒權(quán)威,那么時任中書右丞的楊憲就不能這么說了。
1367年"上適以事責(zé)丞相李善長",楊憲便聯(lián)合檢校凌說、高見賢、夏煜攻擊李善長"無宰相才"。李善長心生嫉恨,后來抓住他犯錯的機會,"奏憲排擠大臣,放肆為奸"。導(dǎo)致楊憲遭到朱元璋的殺害。
還有人可能會說,楊憲本來就不是什么好人,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劉基。同年不久,朱元璋就丞相一事征求劉基意見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
是數(shù)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
由此可見,李善長睚眥必較的性格以及之前對劉基的數(shù)次陷害,朱元璋早已心知肚明。
李善長一直就想要陷害劉基,盡管沒有得逞,但是劉基對李善長也是心有顧忌,一次"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法而訽","基不自安,請告歸。"但是,即便如此,李善長及其心腹胡惟庸也沒有就此罷休,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最終還是被胡惟庸毒死。
綜上來看,李善長是一個表面上很寬和,內(nèi)心睚眥必較的人,又是一個心有怨恨就必然除之而后快的人。那么,他對朱元璋是否也有積怨呢?且看下文。
積怨太深
1354年朱元璋在去攻打滁州的路上,李善長前來迎謁,兩人相見恨晚,李善長拿劉邦的例子激勵朱元璋,朱元璋甚喜。自此之后他就跟著朱元璋征戰(zhàn)南北,忠心耿耿,多有勞功。
我們知道,之前(1367年)朱元璋曾因事責(zé)怪李善長,對李善長不滿,并有換相的想法。盡管后來朱元璋還是讓他擔(dān)任了丞相。
但是,盡管如此,畢竟之前有"換相"一說,李善長對朱元璋盡管心里稍有平衡,但是還是有所芥蒂。
等到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獲罪之后,李善長"貴富極,意稍驕",引起朱元璋的不滿。李善長因病致仕,朱元璋讓他在濠州監(jiān)督中都的建造,這一呆就是好幾年。雖然朱元璋賜給他了很多賞賜作為補償,但是以李善長的性格,他肯定還是心有不滿。
朱元璋可能也比較懂他,為了緩和這種尷尬的氣氛,1374年,提升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他的兒子的官職。1376年,朱元璋又把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長子。
可是,即使這樣似乎也平復(fù)不了李善長的怨氣。因為就在臨安公主大婚不久!睹魇贰酚钟涊d了這么一件事情:
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疏言:"善長狎?qū)欁皂,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朱元璋病了將近十日的時間,李善長連一句問候也沒有,他的兒子李祺經(jīng)六日不上朝,也沒有告罪,這是對朱元璋的大不敬,也是對朱元璋不滿的表現(xiàn)。結(jié)果朱元璋就消減了李善長1800石的年俸。
從以上幾件事情可以看出,李善長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其實已經(jīng)大不如以前,他們之間的交往總是磕磕絆絆,不夠融洽,朱元璋的幾次不滿和對他的"敲打"肯定讓他心中積怨不少。
這從他的性格以及他對待其他大臣的態(tài)度就可以推測出來。只不過,他面對的是皇帝朱元璋,因此,只能選擇隱忍。但是,一但遇到好的時機,他可能就會露出自己的真面目。是否如此,還得且看下文。
自釀苦酒
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fā),坐黨論死的人很多,雖然當(dāng)時就有人揭發(fā)李善長與此案有關(guān),朱元璋依然看在勛舊的面子上沒有深究。
1385年,當(dāng)時有人告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參與胡惟庸案,但是朱元璋還是下詔免死。但是"善長不謝,帝銜之。"不管怎樣,朱元璋盡管嗜殺成性也還是念舊情的。
1390年,李善長已經(jīng)到了七十有七的年紀,仍然"耄不檢下",還從湯和那兒接衛(wèi)卒建營第。同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法,李善長又數(shù)次為他求情。
結(jié)果,朱元璋大怒,對丁斌嚴加審訊,得知他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并供出了李存義勾結(jié)胡惟庸的事實。朱元璋又下令逮捕李存義,李存義又供出了當(dāng)時替胡惟庸勸說李善長參加謀反的經(jīng)過!睹魇贰酚涊d了胡惟庸總共對李善長勸說了四次:
1、使存義陰說善長。善長驚叱曰:“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
2、又使善長故人楊文裕說之云:“事成當(dāng)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
3、惟庸乃自往說善長,猶不許。
4、復(fù)遣存義進說,善長嘆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這些證據(jù)足以明證,李善長和胡惟庸案密切相關(guān)。朱元璋忍無可忍,才出現(xiàn)了我們文章開頭的一段內(nèi)容。后來,王國用冒死呈上奏疏,為他鳴冤。朱元璋“雖不能用,亦不罪也。”
很多人據(jù)此認為,朱元璋承認了李善長沒有參與胡惟庸案。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要清楚:我們雖然承認李善長確實沒有參與胡惟庸案,但是,作為朝廷重臣卻沒有對這種謀逆之事進行檢舉揭發(fā),這早已是罪不可恕。
那么,話到此處,我們就可以明白李善長做此選擇的原因了。在四木看來,盡管之前李善長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是隨著朱元璋時不時地對他"敲打",他早已心生積怨,對朱元璋早已不滿,雖然他睚眥必較,但是苦于是沒有辦法。
胡惟庸謀反,他不加薦舉告發(fā),而是任由其發(fā)展,想要坐收漁翁之利,這是他對朱元璋積怨已深,早已不滿的表達,也是他做的最冒險的一場人生賭注。
這樣看來,心有積怨而又睚眥必較的性格才是他最終選擇鋌而走險,選擇不去檢舉揭發(fā)胡惟庸的真正原因。這也正驗證了那句至理名言:"性格決定命運!"
其實,從上面他和朱元璋的交往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他手下留情可不止一次,如果他沒有積怨太深,又不是睚眥必較,而是去主動選擇揭發(fā)檢舉胡惟庸的謀反陰謀,那么他的最終命運可能就得另說了。
所以,誠如陳梧桐所說:"李善長之被誅殺,固然是朱元璋強化君主專制的必然產(chǎn)物,但是也是李善長自釀的一杯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