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王朝,自從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以來,直至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共傳12帝,國祚276年之久。
然而,在這十二帝王中,不乏眾多少年幼主,如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圣祖愛新覺羅玄燁。他們雖都是年少稱帝,卻在母親、祖母孝莊太后的扶持下,開創(chuàng)基業(yè)、安邦定國,做出了不朽功績。
歷史就是這樣出奇的巧合,大清國的國運、興衰,竟然都是操縱在孤兒寡母手里。在清朝統(tǒng)治末期,充當(dāng)大清國掘墓人的,正是慈禧太后和兩代少年皇帝光緒和宣統(tǒng)。
這究竟是歷史發(fā)展必然的潮流,還是一個封建王朝冥冥之中注定的宿命,大清國再一次把國運壓在了一對孤兒寡母身上,然而這一次不僅輸?shù)袅税倌陣,更是將有著千年文明的古國,陷于一場萬劫不復(fù)的浩劫之中。
光緒帝不為人知,飽受身心摧殘的童年
公元1875年,清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駕崩,他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由于不務(wù)正事,終年沉溺于花柳之中,最終年級輕輕就毫無作為的死去了。
慈禧太后為了掌控大權(quán)、垂簾聽政,使用手段逼死了同治帝的皇后和未出生的孩子,擁立自己親妹妹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親外甥愛新覺羅載湉,繼立大統(tǒng)、年號光緒,從此開啟了光緒帝悲劇的一生。
這位年僅四歲的幼童,在一個漆黑的陰森森的夜晚被抬入宮中,跪在同治帝的靈前,為大行皇帝守靈。孩子的內(nèi)心充滿了恐懼和害怕,而自己的親生父親,又懦弱膽小怕事。
因為自己的兒子成了皇帝,為了不被人議論,撇清自己、保住身家性命,竟然選擇辭官退隱,把自己親生兒子獨自留在陌生的皇宮中,可憐光緒皇帝4歲就要獨自面對陌生的一切。
登基之后,光緒便受到了慈禧太后嚴(yán)厲的管教和約束,他可沒有同治皇帝那么幸運,從小被慈禧溺愛、放縱。相反,太后在兒子身上吸取了教訓(xùn),發(fā)誓一定要把光緒培養(yǎng)成一個合格的統(tǒng)治者。
所謂的培養(yǎng)就是讓小皇帝管他叫“親爸爸”,不折不扣地按規(guī)矩辦事,不能差錯一點,否則就要受到嚴(yán)厲的指責(zé)和懲罰,比如被逼臨朝聽政,對于大臣們說的自己聽不懂的東西。
小皇帝卻要正襟危坐,如果坐不穩(wěn)寶座,慈禧便三天不讓吃飯,挨餓罰跪到天亮,并且看不到慈禧一個好臉色。就這樣日復(fù)一日,光緒帝每天都在被逼著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還要不停地忍受慈禧三天兩頭的訓(xùn)斥和冷眼。
在諾大的皇宮中,身為九五至尊的皇帝卻是活得最小心翼翼的那一個,在慈禧面前,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為了讓太后對自己放心,拼命壓抑自己的天性,不敢有絲毫忤逆。
這也使得成年光緒皇帝的性格走向極端,沒人的時候脾氣暴虐,反復(fù)無常等。在皇宮中,就連太監(jiān)都敢欺負(fù)幼小的光緒帝,用膳時太監(jiān)宮女雖然擺了一大桌美味佳肴,但是光緒帝愣是夠不到菜,只能費力的夾一些最近的菜品、吃幾口。
還沒吃飽時,太監(jiān)、宮女就將飯菜撤下去了,后來太監(jiān)們更加放肆,直接把剩菜剩飯每次熱一熱就端上桌了,有的飯菜已經(jīng)剩了,皇帝一度餓的無法忍受,被逼無奈,跑去偷吃太監(jiān)的飯食。
慈禧以為是皇帝挑食,故意不吃飯有了兒子的前車之鑒,慈禧決定不能慣著小孩子,將偷吃的光緒帝狠狠地處罰了一頓。幼年的遭遇,慈禧的淫威,是光緒帝揮之不去的陰影,變得膽小又懦弱,偏執(zhí)又暴躁。
一敗涂地的自我救贖
人們常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樣性格的人,何以擔(dān)得起國家的未來?多年后,光緒皇帝終于親政了,對于親政后的光緒皇帝來說,或許是壓抑久了,急需要一次徹底的反抗,讓自己永遠(yuǎn)擺脫黑暗和恐懼。
很快機會就來了,趁著慈禧太后移居圓明園,皇帝稍微有點自主權(quán)時,以帝師翁同穌、康有為、譚嗣同為主要力量的進(jìn)步人士,上書光緒帝,立志學(xué)習(xí)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史稱戊戌變法。
這項改革首當(dāng)其沖就是沖著滿洲親貴官僚機構(gòu)開刀,他們要裁撤冗員,任命維新人士,廢除八股取士,開辦新學(xué)堂,招納人才,并且要廢除八旗親貴特權(quán)。
這些措施很不錯,但無疑都是在搶班奪權(quán),要動搖貴族統(tǒng)治的核心權(quán)力,大大觸及了守舊派的利益。光緒皇帝想用這次變法一展自己的政治報復(fù),同時更想要培養(yǎng)屬于自己的政治勢力,一舉改變自己被脅迫的被動地位。
他甚至不惜背水一戰(zhàn),謀劃了“圍園殺后”的行動,可惜的是,最終因為新派勢力單薄,又錯信袁世凱,被出賣而徹底失敗。這一場翻身之仗輸?shù)囊粩⊥康,也令光緒帝失去了人生最后的希望。
被囚瀛臺,凄然死去
后來,光緒皇帝便被慈禧太后囚禁了,他被囚禁在南海瀛臺。在那些日子里,光緒帝備受肉體和精神雙重煎熬,慈禧太后派太監(jiān)和侍衛(wèi)嚴(yán)密監(jiān)視,就連通往瀛臺的唯一一座橋都拆除了。
為怕光緒溜冰逃走,還特地叫人每天把冰鑿開,嚴(yán)格限制光緒的自由。每日吃不飽,堂堂皇帝衣衫不整、披頭散發(fā),目光呆滯、瘋瘋癲癲,就連聽到太后兩個字,都會嚇得魂飛魄散。
終于,在1908年光緒帝病重,彌留之際,大臣來傳太后的話,要擁立自己的侄子溥儀為新皇。光緒帝聽完只說了兩句話:“找一個大些的豈不更好?不過太后的旨意誰敢違背呢?”
這2句話雖然僅僅只有20幾個字,但卻道出了光緒皇帝悲劇破碎的一生,同時又何嘗不是當(dāng)時千瘡百孔的大清朝真實的寫照呢?主弱臣強、慈禧當(dāng)權(quán),無人敢做先行者!
一生任人擺布,身不由己的光緒帝,就這樣郁郁而終了。充當(dāng)了一輩子的提線木偶,在臨死時竟然聽到又有人要接他的班了,這又是多么的悲哀又諷刺。
俗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他這兩句話中不難感受到,他最后的愿望竟是希望太后找個已經(jīng)成年的傀儡,這樣至少這些人的人生中還保留有美好的階段。
至少有過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美好的童年,不像自己,從小到大,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身一心,從來由不得自己。也許這也是光緒帝用盡最后一口氣,為自己凄慘的一生,為同病相憐的溥儀,發(fā)出的最后的無助呻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