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奇聞異事 > 正文

海妖克拉肯:體長2500米,目擊者眾多,北海巨獸真的存在嗎?

傳說,在北歐挪威海域附近,生活著一種體型龐大到令人感到恐懼的海洋生物,當?shù)厝朔Q它為“克拉肯(Kraken)”,而我們更習慣將它稱為——北海巨妖。

一直以來,人們都將有關北海巨妖的記載,視為虛無縹緲的神話,但數(shù)百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些線索,似乎又暗示了某種讓人激動的可能。

所以,它真的存在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時間回到1848年8月6日,一艘叫做代達羅斯號的英國軍艦,正從好望角前往圣赫勒拿島。

當它行駛到兩地中間附近的位置時,有船員報告,說船旁邊出現(xiàn)了一條體型巨大的蛇。

根據(jù)船長彼得麥奎赫(Peter McQuahe)的描述,它是黑色的,露出水面的頭至少有一米長,總長度大約在20米。

它游動的幅度不大,但速度卻非常快,一度達到了25公里每小時左右。

或許是因為好奇,它一直隨軍艦游動了約二十分鐘,才悄然離去。

如果這種情況是現(xiàn)在發(fā)生的,恐怕大多數(shù)人看到它的第一反應,除了這貨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以外,肯定還會對它的真實性,進行一個細致的觀察。

換句話說,就是確定它是不是爛木頭或水藻之類的東西,在海水的推擠下意外拼接,產(chǎn)生的錯視。

但在那個自然科學剛開始成長,甚至達爾文要在11年后才出版《物種起源》的年代,人們對大海,尤其是里面的生物,可沒有什么理性的認知。

因為幾乎所有國家或地區(qū)的水手,都是在迷信和可怕的海洋生物故事中長大的。

所以,哪怕1848年,距今不過170多年,但從海事的角度來看,那完全就是另一個時代,一個大海中充滿了各種怪物的時代。

而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一些現(xiàn)在看起來可能“一眼假”的海怪,就有了存在的土壤。

這點,在代達羅斯號的遭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比如麥奎赫船長雖然是一個受到過良好教育的航海者,但他卻堅信,自己看到的,一定就是傳說中的海怪。

不得不承認,如果船上只有一個人,那他確實有眼花的可能,但當時船上有8個人,在長達二十多分鐘的時間里,不可能8個人同時看錯。

這意味著,在8月6日那天,代達羅斯號確實遭遇了某種奇異的生物。

那它會是什么呢?有人認為,巨型皇帶魚應該對這起目擊事件負責。

這種模樣怪異的生物,體長能夠達到11米,相當于4層樓左右的高度,它也因此成為了地球上最長的硬骨魚。

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它只是一種普通的海洋生物,如果硬要加一個形容詞的話,那就是一種罕見的海洋生物。

但在對它有科學認知之前,巨大的身體加上顏色鮮艷的脊背,再隔著不透明的海水,把它錯認為一種海怪,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要知道,哪怕是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在,我們都沒解鎖“海洋生物全圖鑒”這個成就,每年仍然會發(fā)現(xiàn)成百上千種新生物。

每年仍然會有成百上千個新物種,刷新著我們對生物世界的認知。

而根據(jù)科學家們的估計,我們現(xiàn)在已命名的2.5萬種生物,應該只占實際總量的10%左右。

但別以為剩下的90%,都是一些生活在石頭縫里的“小東西”,因為就在去年,科學家們剛宣布,在墨西哥灣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鯨魚物種——萊斯鯨。

它可是長達十幾米的大家伙。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像代達羅斯號的船員一樣,在海面上直接目擊“海怪”的人,是非常少的。

因此,大部分人對那些深海巨獸,最初的認知和恐懼,主要還是來自一些古老的神話傳說。

比如在希伯來圣經(jīng)中,記載了一個象征著邪惡的海怪——利維坦,它是一條能夠噴火的巨大海蛇。

在日本神話中,海坊主是所有航海者的噩夢。它會毫無預兆的從平靜的海面上升起,然后將所有的船員拉入深淵。

而在希臘詩人荷馬創(chuàng)作的史詩《奧德賽》中,則記載了一個形象獨特的海怪——錫拉。

她跟美人魚有點類似,上半身都是美艷的女人,可下半身就一言難盡了。

不僅長著12條像觸手一樣的腿,還長著一條貓的尾巴,腰上長著6個狗的腦袋,背后還蜷縮著6個長脖子,每個脖子上都長著一個面部可憎的人頭。

說到美人魚,她最初的形象,也不像童話中那么美好,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每一個歐洲航海者心中,揮之不散的夢魘。

她會用美妙的歌聲和嫵媚的外表,催眠路過的水手,讓他們心甘情愿的跳下船,成為自己果腹的食物。

在中國神話中,也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海怪,比如“蜃”。

對于這種怪物,《周禮》中是這樣記載的:蜃,大蛤蜊也。

說白了,就是巨大的蛤蜊精。

而它的來歷,漢代詞典《說文》記載到:蜃,雉入;癁轵住

意思是說,一種叫雉的動物,跳到海里,就變成了蜃。

雉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山中的野雞。

根據(jù)這個說法,又衍生出了蜃的進階版神獸——蜃龍。

這種龍居住在入?,以燕子為食,所以古代船員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吃了燕子肉,就不可以再出海了,因為會遭到蜃龍的捕食。

噩夢般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而這其中似乎有一種怪物,在不同的國家或文化記載中都曾出現(xiàn)過。

噩夢般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而這其中似乎有一種怪物,在不同國家或文化記載中出現(xiàn)的頻率,要遠高于其他怪物。

它是一種類似于章魚的生物,強大的觸手,能夠在將整艘船拖入深海之前,將其絞碎。

比如在日本北海道以北區(qū)域,生活在那里的原住民阿伊努人,長期以來一直崇拜著一種巨大的海洋怪物——Akkorokamui。

它是一種章魚狀生物,體長達到了驚人120米,身體呈現(xiàn)亮紅色。

在加勒比海區(qū)域,同樣流傳著一個傳說,說在巴哈馬群島安德羅斯島附近的藍洞區(qū)域,隱藏著一個叫做盧斯卡(Lusca)的巨型海洋生物。

通常情況下,它被描述成巨型章魚的模樣,體長達到了驚人的30米。

附近群島的居民相信,盧斯卡是邪惡且具有攻擊性的。

另外,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記載,《廣異記》中有這樣一段話:“二物黑色,頭狀類蛇,大如巨船,其長望而不極。須臾,至船所,皆以頭繞船橫推,其疾如風。”

意思是說,有兩個黑色的東西,頭看起來像蛇,跟船一樣大,身體長到一眼看不到頭,不一會到了船邊,都用頭繞著船,橫著推進,快得像風一樣。

這里的怪物雖然是蛇形,但大多數(shù)人認為,它們是一只巨大章魚怪的腕足,本體應該隱藏在水下。

然而,無論是Akkorokamui還是盧斯卡,又或者是《廣異記》中的章魚怪,在一種生物面前其實都是弟弟,它就是最開始提到的北海巨妖——克拉肯。

關于克拉肯最早的記錄,來自1180 年挪威國王斯韋雷(Sverre Sigurdsson)所寫的一篇傳記。

傳記中提到,在挪威、格陵蘭島和冰島之間的海域中,隱藏著一種巨大的海怪。

而最早的目擊,則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一篇挪威教學文本——《國王的鏡子》(Konungs skuggsjá)。

注意,雖然克拉肯的存在,早已經(jīng)廣為人知,但它的具體形象卻一直沒有固定,有人說它是螃蟹,有人說它是魚。

直到1753年,挪威主教埃里克·蓬托皮丹(Erik Pontoppidan),在他的著作《挪威自然歷史》中,才第一次對克拉肯的形象進行了定性描述——說它是一只體型巨大的章魚。

具體有多大呢?體長達到了驚人的2500米,可以說,它幾乎是人類能夠想出的最大生物。

龐大的身軀賦予了它強大的破壞力,據(jù)說,它能夠輕易的將一艘戰(zhàn)艦拖入深海,或者創(chuàng)造一個無法逃脫的巨大漩渦。

另外,在《挪威自然歷史》中,蓬托皮丹還提到了,在1680年,挪威阿爾斯塔豪格市,發(fā)現(xiàn)了一只被海水沖上岸,并且已經(jīng)死亡的幼年克拉肯。

這是目前關于克拉肯最早的線索之一。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想象力是基于現(xiàn)實的,也就是說,人類無法想象出不存在的東西。

將這一點,代入克拉肯的傳說中,我們能夠得到一個結論——一定存在一種和克拉肯相似的生物。

這里的“相似”,說的不僅僅是外表的相似,同時也包括體型的相似。

就像螞蟻,無論它模樣有多猙獰、數(shù)量有多龐大,我們也不會想象出,有一只體長2500米的巨型螞蟻躲在地下,除非地球上真的有幾米長的螞蟻。

那么,什么動物會是克拉肯的原型呢?

第一位候選人是來自北太平洋的巨型章魚。

據(jù)說,這種章魚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章魚,以小鯊魚為食,臂展可達9米。

9米,看似很長,但離我們心中理解的“巨型”似乎還差了很多。

第二位候選人,是一種尚未被證實的巨型章魚

由于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活體,讓人們相信它存在的唯一證據(jù),就是1896年在佛羅里達圣奧古斯丁發(fā)現(xiàn)的——圣奧古斯丁怪物。

大多數(shù)被沖上岸的不明海洋生物遺體,最終都被證明是屬于鯨魚的,但圣奧古斯丁怪物,由于質(zhì)地和形狀奇怪,辨別難度更高,所以一直存在爭議。

很多人認為,它是某種巨型章魚的尸體,這其中不乏一些專業(yè)的生物學家。

然而,由于技術手段有限,當時的研究者無法對圣奧古斯丁怪物做進一步分析。

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才重啟了對它的研究,然后在1995年得出了最終結論——圣奧古斯丁怪物不是巨型章魚,而是一整塊鯨魚皮膚。

到這里不難發(fā)現(xiàn),章魚家族似乎已經(jīng)沒有候選人了,但事情可并沒有結束,因為接下來還有魷魚家族。

魷魚家族的候選人,是大王魷魚。

有關這種生物最早的記載,來自公元前4年,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史》。

而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也描述了一只大王魷魚,其臂展超過了9米,體重超過了320公斤。

在此之后,有關大王魷魚的消息慢慢沉寂,它們的存在也逐漸變成了,流傳于水手之間的傳說。

一直到17世紀,冰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大王魷魚尸體,人們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原來并不是傳說。

由于生活習性的原因,大王魷魚和人類的活動范圍并不相交,這使得它們極為罕見,我們甚至都沒有一張活大王魷魚的照片。

人類對它們的了解,也都幾乎全自于被沖上海灘的尸體。

這種尷尬的情況,一直到2002年1月,才發(fā)生了改變,研究人員在日本京都府網(wǎng)野町的海灘上,第一次拍到了活的大王魷魚。

2004年9月,科學家們又在日本小笠原群島,900 米深的地方,拍攝了第一張生活在自然棲息地的大王魷魚照片。

最后,在2012年,科學家們通過誘餌,在小笠原群島700米深的地方,引誘到了一只體長超過10米的大王魷魚,并拍下了長達25分鐘的進食過程。

不過,雖然我們拍到了它們的影像資料,但離真正了解它們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比如,我們雖然知道,它們生活在很深的地方,但我們不確定到底有多深。

我們也不知道它們究竟是怎樣找到配偶,以及究竟在哪繁殖的。甚至都不知道,它們究竟能長多長。

不過有研究估計,它們的極限長度或許在25米左右,這是個夸張的數(shù)字。

想想看,當你坐在船上愜意的觀察水面,突然看到一個跟高鐵車廂一樣長、不停扭動著8根觸手的深海巨獸時,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腦子里應該瞬間就會出現(xiàn)“海妖”這個詞了吧。

如果你覺得大王魷魚已經(jīng)大的很夸張了,那你現(xiàn)在最好站穩(wěn)扶好,因為還有一種魷魚,體型跟大王魷魚差不多,但體重卻是大王魷魚的三倍左右。

這種魷魚叫做“大王酸漿魷”。

根據(jù)在抹香鯨胃袋中找到的,一個大王酸漿魷的喙計算,它應該能夠長到800公斤左右。

相比大王魷魚,人們對大王酸漿魷的了解更少,只知道它們生活在南極附近,2000多米的深海區(qū)域中,擁有地球上最大的眼睛。

至于生活習性、捕食方式等問題,仍然是未解之謎。

最后,如果只看體型和體重的話,大王酸漿魷似乎更像是克拉肯的原型,但關鍵是,它們的活動范圍是南極地區(qū),這和克拉肯北海巨妖的名頭相去甚遠。

所以綜合來看,大王魷魚或許才是克拉肯真正的原型。

到這里,我知道可能很多人會有一個疑惑,為什么我們一直在找克拉肯的原型,而不是克拉肯本身呢?

要知道,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度非常低,還有大片的深海區(qū)域未曾踏足,難道克拉肯就不可能隱藏在這些沒有被探索過的地方嗎?

其實,還真不可能,因為有時限制我們的,可能不是想象力,而是自然規(guī)律。

藍鯨,是有史以來地球孕育出的最大生物,沒有之一,它的體長最大能夠達到33米,體重能有180噸。

如此龐大的身體,帶來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它是一個巨型吃貨。

一頭成年藍鯨每天要吃掉5噸食物,其中主要是磷蝦,這也就給藍鯨的活動限定了范圍,也就幾百米深,畢竟磷蝦就生活在這個深度。

如果克拉肯真的存在,那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的食量一定比藍鯨大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畢竟光體長就是藍鯨的75倍左右。

而海洋物種的豐富程度,和深度是成反比的,因為越深的地方溫度越低、能量越少、含氧量也越少。

這就注定了,在深海區(qū)域中不可能存在豐富、足夠的食物來源。

吃都吃不飽,你覺得克拉肯能在這種地方生存下去嗎?

不說食物,剛剛提到的含氧量也是關鍵,在地球上,體型越大的生物,對氧氣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一個體長2500米的巨獸,對氧氣的需求量肯定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深海環(huán)境可沒有辦法滿足它的需求。

當然了,這還只是從生存環(huán)境方面分析的,如果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克拉肯的存在就更不科學了,或者更直白的說,它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

時長有限,這個角度就不展開說了,反正只需要記住一個結論——地球上應該不存在比藍鯨還要大的生物了,哪怕是未曾探索的深海區(qū)域。

分享至:

奇聞異事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