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古代文字錙銖必較,往往因為聲音平仄不同就能謬之千里。商周時期的稱呼同樣非常講究,那時候國君有自己的專有稱呼,比如“寡人”“孤”“不谷”等等。這些稱呼都有嚴格的法令加以規(guī)定,常人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抖Y記曲禮》中規(guī)定用“寡人”來作為諸侯國君自稱,用“孤”來作為北狄、西戎、南蠻等國君的自稱,而“不谷”則是君王以下的九州最高長官的自稱。“谷”的意思是善,“不谷”就是不善,所以老子說“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這些字眼顯然都有些不吉,而君主依舊選用卻大有深意。商周時期戰(zhàn)亂頻繁,各國君主對人才的重視日勝一日,同時也非常重視國中百姓的安定,本著“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的原則才有了這樣的謙稱,體現(xiàn)自己雖身居高位卻未忘根本的心意。
而此時的“朕”,還并非君主專用,尤其是在秦始皇法令頒布前,“朕”只是天下百姓表達自己的常用語。比如甲問乙去哪?乙便會很自然說“朕去買菜”等等。
不過到了秦始皇這里,一切都變了樣,也難怪說其是“千古一帝”,他對歷史的影響真實無微不至。他雖然統(tǒng)一了天下國土,但遠遠不夠,政治、文化、思想、或者道路都要統(tǒng)一。就連稱呼也要統(tǒng)一。于是自我開創(chuàng)“皇帝”的稱號,隨后又將“朕”字獨尊。秦法一出,天下魔不敢不從,僭越的人一發(fā)現(xiàn)全部極刑,直到今天“朕”字的身份象征已經(jīng)根深蒂固想改都改不了呢。那么多稱呼,為何獨獨鐘情于此呢?原因歷來眾說紛紜,不過有一種說法得到了多數(shù)人的認同。原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朕字并非古代的字形,現(xiàn)在左右的月關(guān)在古代也并非如此。古代的朕字并非簡化,相對繁瑣,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結(jié)構(gòu)中便能看出一手拿著工具修補船縫的樣子,而古代朕字最初便是代表船縫。所以古代的朕字左邊不是月而是舟,右邊也不是關(guān)而是灷(zhuàn),大意就是代表載著火種的船,聽到這里多少能有一點領袖的味道了。
我們經(jīng)常談到我們的起源是在黃河流域,顯然是依水而生,舟的作用不言而喻,既能漁獵又能交通,還能滿載而歸以象征財富;鸱N在全球的文明起源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火種的人往往都是身份地位不凡的人。二者組合便成了帝王的象征。從秦始皇開始后,這個字可以說整個東亞只有中國君主才能用,古代的朝鮮半島即便是國王也依舊只能自稱“寡人”或者是“孤”。
這一規(guī)定直到公元1897年才被打破,天朝上國被清朝丟得蕩然無存,朝鮮也變成了“大韓帝國”,他們的國王開始稱“朕”?梢娗厥蓟实“天下皆朕、皇權(quán)獨尊”與他的“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同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真不愧是“千古一帝”,除了武功以外,想必放眼全球再無始皇帝這般影響深遠的帝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