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少有忠臣能夠平穩(wěn)的活到自己生命的盡頭,除非他們自己甘心放棄那觸手可及的權力和財富,才能夠換的回一條命,可惜的是,絕大多數(shù)人在那個時候已經(jīng)不甘舍棄了,所以他們就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自認為智謀過人,可是連在這件事上都看不透,還怎么能夠算得上是真正的聰明呢?李斯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秦始皇得以統(tǒng)一六國,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然而,他的下場也很慘,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不能急流勇退,換句話說就是不懂舍棄。
他為秦國效力了有30年的時光,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最終還是被判處了死罪,許多的人為之嘆息,主要是因為他如此人才居然死在了趙高和胡亥這兩人的手上,真的是莫大的諷刺了,當然,李斯也有很大的責任在里邊,他一念之差,為了那些權勢和財富,他聽從了趙高的建議,改立太子,結果把自己給坑死了。不止如此,李斯在后邊還為胡亥出過昏招,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不知道李斯曾經(jīng)那么意氣風發(fā)、胸懷宇內的人,居然會淪落至此,那個建議,趙高居然也提到過,那么,他們讓胡亥做的是什么呢?
他們幾個人都知道,胡亥這個皇位來路不正,他們自己估計也是無法說服自己的,所以他們就會覺得周圍的那些大臣以及皇子們都會暗地里反對他們,活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可是胡亥不這樣,他很悠閑。有一天他大發(fā)感慨,覺得人生太短暫了,如白駒過隙,應該好好珍惜?墒,他沒有想利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為國為民做一些貢獻上去,反而是覺得應該及時行樂,要不然太對不起自己了。這讓趙高很無語,怎么當初選了這么一個人。
于是,他細心的提醒胡亥,行樂是可以的,但是,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很多人都在虎視眈眈呢,本來他們對這個皇位就從來沒有死心過,如今要做的首先是要消除他們的威脅,如此之后才可以放心的享樂,胡亥覺得很有道理,就問他應該做些什么。趙高說要制定一些殘酷的法令,而且要連坐,然后就慢慢的挑他們的毛病,一旦他們犯了錯,就可以揪出一片人來,而且人都是傾向于自保的,這樣逐個的瓦解,他們很難團結起來,就能夠一勞永逸了。
胡亥很高興,就接受了他的建議,開始實施。我們覺得這個建議是亡國之論,自毀長城,是秦國滅亡一個很大的原因。然而,被稱為賢相的李斯居然也提過這樣的建議,而且比之趙高不遑多讓,這是怎么回事呢?還是胡亥有一次譴責李斯,說他如今擔任這么重要的職位,為什么國家出現(xiàn)了這么多的盜賊,問他應該怎么處理,李斯很惶恐,但是他不愿意就這樣放棄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他還是盡心盡力的提出來意見,不過是去迎合胡亥的,不是什么好的措施。
他說大凡賢明的君主,都是對于臣下有著絕對統(tǒng)治力的,讓他們能夠嚴格遵守法令,不敢去僭越。他還說一位君主如果擁有了天下而不去放縱的話,那么這個天下就仿佛成為了皇帝的桎梏,成了一種拖累,所以皇帝要對臣子的過錯來懲罰,不要去用自己的身力為百姓太過操勞。韓非的馭臣之術就是這樣的,所以那些有才能的君主都這么來做。
可是,李斯不知道是故意忽視還是真的看不出來,胡亥和秦始皇根本就不是能夠相提并論的,或許他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吧,在臨死前還期望胡亥能夠看在他為秦國盡心盡力的份上饒他一命。秦始皇是可以這么做的,他實行嚴酷的法令,獨斷專行,然后權力就能夠緊緊的握在自己的手中,百姓們也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只會顧著彌補自己的過失。
胡亥也照做了,結果造成咸陽城里尸橫遍野,路上走的人有一半是犯過錯被懲罰的,所以秦朝已經(jīng)徹底的失去了人心,時刻的盼望發(fā)生著變亂,去個人能夠拯救他們,這也難怪為什么后來的劉邦如此的得人心了,主要是前后對比的落差太大了?梢哉f李斯的這個主意沒能讓正確的人來運用,胡亥這么做只能是適得其反,所以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李斯為了保住富貴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