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山東兗州的泗河大橋下,附近的農(nóng)民趁著枯水期,三三兩兩的在河床內挖著河沙,準備拉回去修豬圈。

這是,一位大爺那里卻出現(xiàn)了意外:他一鏟子下去,力用的不小,鏟子卻沒下去。
大爺起初以為遇上了石頭,往旁邊讓了讓繼續(xù),可是已經(jīng)讓開了幾步路的距離,鏟子還是下不去,于是他招呼兒子:“過來,這下面好像有東西。”
爺兒倆打算把東西挖出來看看,于是連刨帶掃,將上面的沙子扒拉開,露出了泥沙下的金屬。
兩人準備把東西挖出來,卻沒想到下面埋著的這個東西比兩人想象中大得多。爺倆費了半天勁,挖出了一個近八米長的坑,才看到了這東西完整的輪廓,看起來像是一把鐵劍。
河底居然有這么大一把鐵劍,兩人大驚之下立即聯(lián)系了派出所,結果和民警一起趕到的還有兩名文物專家。
天下第一劍
經(jīng)過清理后,這把鐵劍完整地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雖然劍身上布滿了斑駁的銹跡,但絲毫沒有折損它的威嚴。畢竟這把劍有7.5米長,近3000斤重,單單放在那里就氣勢逼人,讓人無法忽視。
文物專家看到后大喜,如獲至寶,這可是我國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最長,最重的古劍。
巨劍地劍身是扁菱形地,視覺角度上讓這把劍顯得更為巨大。格部為圓形,兩邊都刻有面目猙獰地兇獸,怒目而視,邪氣橫生。
“這是睚眥。”文物專家解釋,雖然因為歲月的侵蝕,圖案已經(jīng)不甚清晰,但專家還是很肯定,這上面的一定是龍的第二個兒子,睚眥。
將睚眥刻于刀劍之上,是古代鑄劍師的喜好。睚眥長相兇狠,性格好斗,還喜歡嘴銜寶劍,將它刻在劍身上,可以增加劍氣。

這把巨劍的劍柄部位,刻著一行字:“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
這行字,簡單扼要地說明了這把劍地出處?滴醵∮隙,也就是公元1717年,由兗州知府金一鳳命人制造地。
幾百年前的工藝不比現(xiàn)在,按照當時的技術工藝,應該是無法制成的。那么,這么大的劍如何制成的呢?
專家猜測,工人應該是將劍拆開為幾部分,然后分部位進行的鍛造,最后將劍的各個部位拼接在了一起。或者是采取分鑄法,也就是做一個巨大的劍模,然后在模具上開出多個澆鑄口,多人同時往內灌注鐵水。
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是勞民傷財,花費不菲的。可是這把3000多斤重的劍,力大如項羽,也是揮舞不動的。費半天勁,打造成型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根據(jù)劍身的刻字,我們知道這把巨劍是1712年兗州知府下令打造的。
經(jīng)驗豐富的文物學家,鎖定這個時間段,大量的翻閱古籍。如果當年兗州發(fā)生過什么特殊的事情,或許就能解釋得出這把劍的來歷。
這把巨劍是在泗河的河床里發(fā)現(xiàn)的。泗河,以前也叫泗水,元代起就是大運河的重要河道。
明萬歷年間,朝廷出資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橋,以方便兩岸百姓的通行。這座大橋,就是南大橋。
根據(jù)《滋陽縣志》的記載,1712年的夏天的一次水患,久經(jīng)風雨的難道橋最終沒能逃過一劫,中間的三個橋洞被洪水沖垮,邊上的百姓受災嚴重。
金一鳳當時任職兗州知府,他得知此事,便自掏腰包捐款修橋。

幾年后,大橋修好,兩岸的百姓也恢復了正常通行。但幾年前的大水,一直讓泗水河畔的百姓心有余悸。
為了安撫民心,金一鳳決定:鑄一把巨劍,鎮(zhèn)一鎮(zhèn)。
古代傳說中,洪水都是蛟在作怪。蛟,似龍非龍,興風作浪,澤野千里。為了防止它作亂,水邊都會有立有鎮(zhèn)獸。
譬如,爬在頤和園昆明湖畔的銅牛,就是為了“永鎮(zhèn)悠水”。
而有些地方,則是“劍斬蛟龍”。如在重慶、貴州一帶,為了防止蛟走水沖壞了大橋,橋的中間都會懸有蛟龍劍。
所以金一鳳打造了這把巨大的鐵劍,將劍身直直插入河底。希望巨劍能護泗水平安,大橋不再被洪水沖垮。

鎮(zhèn)水劍的意義不僅是這些神話傳說,它也是有一些科學道理的。
鎮(zhèn)水劍全長7.5米,劍鋒向下直直插入河中,除去在沒入河底的長度,露在河面上面的大約有4到5米,正好與橋同高。
泗水河風平浪靜之時,巨大的劍首、劍柄、劍格,均露在水面上,甚為壯觀。
到了雨季,水面上漲,人們就可以根據(jù)劍上刻的超級,來判斷河水水位的高低,為防洪或者防旱做好準備。
所以,鎮(zhèn)水劍其實就是水則碑的變形,也就是水尺。
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到都江堰工程的美談,再到這由水則碑演變而來的鎮(zhèn)水劍,無不體現(xiàn)中國人自古以來治水的智慧與決心。

隨著時間推移,在水流經(jīng)年的沖擊下,一切都在消磨。即使是這把重達3000多斤的鎮(zhèn)水寶劍,也沒能躲過歲月這把“殺豬刀”。
最終,這把屹立在泗水河內多年的巨劍,還是在水流的推動下傾倒,沉入河底不見天日,然后被人徹底遺忘。
直到1988年,農(nóng)民在橋下挖沙子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它。這把在水下沉睡了幾百年的巨劍,才得以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如今的鎮(zhèn)水寶劍,被文物部門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兗州博物館內。原先泗水河內的鎮(zhèn)水寶劍,變成了如今的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