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個永遠的傳說,不滅的神話,他的作品就是鑲嵌在華夏歷史文化上璀璨的明珠。
李白一生寫下了3000多首詩詞,被后世人稱為“詩仙”,其中既有陽春白雪的《登金陵鳳凰臺》,也有下里巴人的《靜夜思》,他的詩情真意切,如夢如幻,讀過的人無一不為之著迷。
一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短短數(shù)字,就讓楊貴妃之美,躍然紙上,由此可見,在夸人這方面,李白是有兩把刷子的。
李白為楊貴妃所作的《清平調(diào)》,一共有三首,每一首都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楊貴妃,其辭藻華美,字字珠璣,將楊貴妃閉月羞花之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仍受世人贊嘆。
但如果你以為這就是李白的巔峰之作,那就錯了,夸人還不是李白最絕的地方,罵人才是他的拿手好活。
據(jù)說,李白被人嘲諷后,曾經(jīng)寫下一首罵人詩,全文沒一個臟字,沒點知識的人聽了之后還以為在夸自己,堪稱罵人的最高境界。
罵人詩
相比于在詩詞屆的一帆風順,李白在仕途上卻屢受挫折。在青年時期,李白還曾寫下名句:
“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以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
在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生性灑脫的李白,決定外出散散心,于是他告別親朋好友,帶上跟隨自己多年的佩劍,便開始云游祖國的大好河山。
在游歷的過程中,李白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增長了很多見識,也創(chuàng)作下了很多流芳千古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有一首是以罵人而出名的,這首詩就是《嘲魯儒》。
公元737年,李白來到了東魯旅游,這里距離孔子的老家曲阜很近,因此聚集了很多儒生。
李白受儒家影響很深,他一見到這些儒生就心生親近,想要與之結(jié)交一番。在李白的觀念里,儒生大多都如孔子一般,學識淵博,品行端正。
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過后,李白卻發(fā)現(xiàn)這些儒生不僅思想迂腐,還十分喜歡通過挖苦他,來獲得優(yōu)越感,常常譏諷李白文不文,武不武的扮相。
從小就被夸為“天之驕子”的李白,什么時候受過這種氣?心里越想越氣,李白立馬寫下了一首詩來譏諷這些儒生,于是一首《嘲魯儒》誕生了:
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游履,手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全詩沒有一個臟字,卻將這些儒生迂腐的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來,讓他們的丑態(tài),暴露在世人眼前。
詩文的前四句,李白以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魯儒為代表,尖銳地指出,這些儒生只會將書本知識背的滾瓜爛熟,卻完全不加以思考的問題。你要是問他治國濟世的策略,他便會一臉茫然,如墜煙霧。
中間的四句,李白又調(diào)侃起他們的穿衣打扮和行動姿態(tài)。這些魯儒們總會腳踩遠游履,頭頂方山斤,一旦走路,就只會走直道,盡管旁邊就有更快更方便的捷徑,他們也會視而不見。
不僅如此,走路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端正大方,這些儒生是絕對不會放開雙腿,大步行走的。
而最后的六句,則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借用丞相李斯不重用儒生,并提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表明自己和不知變通、迂腐無能的魯儒根本不是一類人,嘲諷他們活在當下,卻對世事毫不了解,還不如回家種田去。
李白的夸人和罵人都一樣,他夸人美貌,絕對不會直接寫“漂亮”,而是會通過修飾手法,將美表現(xiàn)到極致。
他罵人時也不會帶上一個臟字,但卻總能一針見血,刀刀暴擊,按照現(xiàn)代的說法,李白算得上陰陽怪氣的鼻祖了。就這樣,李白以一首詩的形式,將這些儒生懟得啞口無言。
這首詩在以儒術(shù)為尊的時代,還能廣為流傳,成為千古絕唱,就足以可見李白在詩文上的天賦之強,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