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諸葛亮死前最后一計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其目的何在

為了陵墓不受侵擾。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魏國名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上百天。雖然甚至在前線分兵屯田,為長久駐扎做準備,但諸葛亮的健康狀況卻日益惡化,他已54歲高齡,帶病出征,不僅要處理軍務(wù),還要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在日夜操勞的過程中,諸葛亮深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因此,他寫信給劉禪,交代了一系列身后事。

諸葛亮在信中提及:“后事一切從簡,不修墳,不植被,只需要口含7粒米,手握一枚銅錢即可,然后再請四位將士,棺材南抬,繩斷便葬。”這些吩咐的目的令人疑惑,但有其深意。

“口含7粒米”是為了讓亡者在陰曹地府時不會餓肚子,以免在判官面前說錯話,有利于下輩子的安寧。而手上的一枚銅錢是為了付給孟婆買湯的費用,孟婆是黃泉路上的“忘川河”守護者,她提供湯水讓亡者忘卻前世的記憶,以便投胎轉(zhuǎn)世。

而最令人費解的是“棺材南抬,繩斷便葬”。劉禪雖不明白其中緣由,但尊敬諸葛亮,自然答應(yīng)遵行。于是,四位壯士抬著諸葛亮的棺材南行。然而,棺材并不重,但繩索卻粗大堅固,四人抬了數(shù)日繩子仍未斷裂。為了省力,四人決定割斷繩索,將諸葛亮埋葬在路旁。他們帶著割斷的繩索回去復(fù)命,卻遭到了姜維的質(zhì)疑。

姜維認為四人割斷繩索,是為了偷懶求賞,他對劉禪說:“繩子端口平滑,不像是自然斷裂,定是這四人割斷了繩子,欺君罔上。”劉禪大怒,立刻斬殺了四人,但事后才意識到自己未詳細詢問諸葛亮的葬地,以致后悔莫及。

為了自己的陵墓不受侵擾,諸葛亮才設(shè)下這最后一計。他深知自己在輔佐蜀漢時曾得罪不少人,這些人或許在他去世后尋仇報復(fù),而三國時期盜墓風氣盛行,他擔心自己的陵墓會被盜,因此特意要求薄葬,隱藏陵墓位置。他精心籌劃,讓抬棺的四人割斷繩索,來保護自己的葬地。由于諸葛亮一生智謀非凡,人們對他的這最后一計相信不已,但因為他在民間的崇高聲望,有關(guān)真實性存疑。

雖然諸葛亮的真實葬地至今未知,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忠臣,人們修建了武侯祠、武侯墓(衣冠冢),供人祭奠。諸葛亮生前的智慧和忠誠令后人景仰,他對于陵墓的神秘處理成為傳世之謎,令人深思。無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諸葛亮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永遠被銘記。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