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一半生物難御高溫,可能從地球上消失,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會到來?

生物學家預言,如果人類無法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到2050年地球上約一半的物種可能會滅絕,人類正在引發(fā)第六次大規(guī)模物種滅絕。地球歷史上已經發(fā)生過五次大規(guī)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最近的一次發(fā)生在6500萬年前,另外還有數次小型的物種滅絕事件。

生物大滅絕的定義

生物大滅絕是指在地球歷史上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物種滅絕事件,這種滅絕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減少。類似的事件在過去的數億年間發(fā)生過多次,其中一些影響巨大,被稱為大規(guī)模的物種滅絕,其中一些則影響較小,但仍然屬于物種滅絕的范疇內。

大滅絕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物種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消失,這種突然消失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是巨大的,食物鏈突然斷開會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畢竟食物鏈是由一個又一個物種組成的,任何一個物種出現(xiàn)問題,其他物種都會受到波及。

比如發(fā)生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那次滅絕事件中并不是只有恐龍受到了影響,除恐龍之外地球上還有大量的動植物消失,該滅絕事件的影響很深遠,甚至為哺乳動物的進化和擴張?zhí)峁┝藱C會。

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多種多樣,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是比較常見的兩個原因。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噴發(fā)、氣候變化、大規(guī)模地殼運動等,人類活動包括過度狩獵、森林砍伐、氣候變化、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等。這些因素破壞了物種的棲息地、削弱了它們的存活能力,最終導致物種數量的急劇減少。

歷史上的生命大滅絕

地球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生命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的是白堊紀古近紀邊界的滅絕事件,也就是恐龍滅絕事件。除了這次事件,還有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二疊紀滅絕、三疊紀末滅絕等。這些事件導致了大量物種的滅絕,改變了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

二疊紀滅絕發(fā)生在大約2.5億年前,這次滅絕消滅了地球上大約一半的科和大約百分之90的物種,其中包括百分之95的海洋物種,珊瑚在當時幾乎消亡殆盡。另外還有百分之70的陸地物種,比如植物和昆蟲,也全都滅絕了。

三疊紀末滅絕發(fā)生在約兩億年前,科學家推測是由快速的氣候變化或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這次大規(guī)模滅絕事件導致大約百分之20的海洋科和近百分之80的陸地物種滅絕,不過此次滅絕反而給了恐龍繁殖的機會。

恐龍的滅絕一直沒有明確的原因,部分科學家認為這一事件是由一顆或多顆大型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但其他科學家則認為恐龍滅絕是因為當時地球上的火山頻繁活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氣候變化,間接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第六次大滅絕即將到來?

地球上近一半的物種無法應對地球正在經歷的全球變暖,該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第六次動物生命大規(guī)模滅絕可能會在短短50年內發(fā)生。全球已比工業(yè)化前水平高出約1攝氏度,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這個數字最高將達到4.8攝氏度。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有超過3.8萬種物種處于瀕危狀態(tài),其中,穿山甲、非洲犀牛、北極熊等物種正面臨著極高的滅絕風險。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影響是全球性的,并不是只有失去了冰川的北極熊會受到影響。

一項研究指出,來自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以及其他地方的716種動植物中,已經有近百分之50的物種在其傳統(tǒng)活動范圍內發(fā)生了局部滅絕,原因很簡單,天氣對它們來說太熱了。

其中,淡水中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了更大的影響,在被觀測的31種淡水物種中,與氣候相關的局部滅絕概率明顯更高,數字達到了百分之74。這一系列的數據代表,全球動植物的滅絕速度非?,快不過恐龍滅絕,但是快過了二疊紀滅絕和三疊紀末滅絕。

在生物滅絕面前,人類絕對無法獨善其身。比如蜜蜂,蜜蜂為人類食用的大約三分之一的食物,以及無數其他哺乳動物賴以生存的水果、蔬菜和植物授粉。它們對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絕對至關重要,即使它不滅絕,只要它數量減少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這也意味著,面對大滅絕人類不能袖手旁觀,建立保護區(qū)、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環(huán)境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禁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等都是需要落實的措施。比如我國就有長江生態(tài)保護紅線計劃,國際上也有自然保護聯(lián)盟的紅色名錄。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