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魏忠賢,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晚明大太監(jiān),十惡不赦陷害忠良的“九千歲”,加之影視作品的宣傳,這一印象更加的深入人心,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其實崇禎皇帝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魏忠賢是出了不少力的,只是沒想到,崇禎皇帝穩(wěn)定后就拿他開刀,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在真正的歷史上魏忠賢也不是一無是處。
一、打壓 東林黨
魏忠賢在位時一直刻意打壓東林黨人,在他臨死之前也不忘提醒崇禎皇帝,叫他不要依靠東林黨,東林黨就是一群迂腐的士大夫靠不住的,靠他們,大明必亡。能在死前沒有求饒,反而是為君進諫,可以說魏忠賢還是一個忠臣的。果不其然,女真人打到北京城下時,東林黨人第一個開城門,可見魏忠賢眼光還是很厲害的。
二、任用賢才,遼東抗敵
魏忠賢在位期間也不是沒做過好事,魏忠賢在位期間,后金已經逐漸成氣候了,嚴重威脅著大明王朝的安危,魏忠賢清楚認識到,要挽救大明,首先得將最大壓力的遼東解決掉,然后再去整治內部。所以魏忠賢一直堅持對女真用兵,先后任用孫承宗、袁崇煥等名將,將后金死死地按在了錦州以北,后金一直不能前進半步,但在魏忠賢死后,袁崇煥等名將因為東林黨的構陷一一被殺,遼東的布局全線崩潰。
三、財政改革,穩(wěn)定局勢
魏忠賢深知遼東戰(zhàn)場的局勢如何對北京城的安危有直接影響,為穩(wěn)定遼東,他力主在東南地區(qū)那些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qū)進行征稅,工商稅、海稅等為大明的財政收入開辟了新的來源,讓日漸空虛的國庫逐漸豐盈起來。同時為了給遼東局勢一個穩(wěn)定的王朝內部環(huán)境,他還主張于西北等干旱地區(qū)減免賦稅,這樣一來,減輕了社會群眾的負擔。他掌權時,明朝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農民起義。
魏忠賢雖名聲不好,但也的確做了一些事情,大明王朝在他掌權時期國力的確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魏忠賢死后,東林黨人重新控制了朝政,他們將有損他們利益的各種政策全部進行了廢除,比如工商稅、海稅等,還積極主張和后金議和,給了后金喘息之機。他們的政策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四起,又沒有辦法去平息內亂,讓國內的形勢越來越糟糕。最后一步步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