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歷史上,清朝和列強的交戰(zhàn)周期普遍不長。比如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不過兩年多的時間。庚子國變也是在兩年內(nèi)結(jié)束的。而在對內(nèi)戰(zhàn)爭方面,晚清卻能夠堅持十四年的時間和太平軍交戰(zhàn),這其中原因何在?
個人覺得:
談判余地不同
在整個晚清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列強會幻想能夠憑借自身的體量,吞并龐大的清帝國:對于大英帝國來說,大英帝國更在乎商業(yè)利益。對土地有執(zhí)念的沙皇俄國,則打算把清朝和俄國的分界線推到長城以下。至于日本雖然是后起之秀,但當時的日本相對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因此這樣的大背景下,清朝和列強的談判總是存在談判空間和談判可能的。
但是太平軍和清廷之間不存在任何談判余地。太平軍從起家之初,就宣布要“斬龍降妖”——所謂龍,指的是清朝皇帝,所謂妖,指的是清朝各級官吏,當然也包括清軍,如果廣義延伸的話,讀“妖書”(這里指的是太平天國對儒家經(jīng)典的稱呼)。當然太平軍的這個口號客觀來說也得罪了太多的地方實力派群體。所以地方實力派們紛紛組織地主武裝打擊太平軍——要知道,在晚明那會兒,李自成沒死在南明軍手里,也沒死在清軍手里,而是死在了地主武裝手里。所以在亂世,地主武裝不可小覷。
對于太平軍來說,清廷是自己必須要推翻的目標、打擊的目標,和清廷當然也沒有任何談判余地可言。對于清廷來說,如果主動向太平軍求和,姑且不說太平軍是否考慮,即便是太平軍考慮,也必然會導致清廷的威信徹底崩潰,到時候各地實力派也不會再把清廷當回事兒。
因此清廷和太平軍必然要死磕到底。而且在太平天國運動后期,洋人也幫助清軍進攻太平軍。其實清廷能成功鎮(zhèn)壓太平天國,主要的功勞就是地主武裝(湘軍)和洋人的作用。
對手實力不同
此外,太平軍和列強相比,在實力層次方面也是存在極大不同的。這一點在同治時代以后,清朝也充分意識到了。
雖然早在道光帝在位后期,清朝就和洋人爆發(fā)了著名的鴉片戰(zhàn)爭。但是道光帝從始至終沒把這次失敗太當回事兒。畢竟雍正帝在位那會兒,清軍也被準噶爾蒙古的騎兵重創(chuàng)?偛荒芤驗橐淮螒(zhàn)爭的失敗,就認為自身不如人家吧?而繼承道光帝皇位的咸豐帝,其實也是這樣的認知水平。所以咸豐帝在位期間,清廷和洋人之間矛盾不斷激化,這也為二次鴉片戰(zhàn)爭埋下了伏筆。直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廷這才初步意識到了洋人在軍事工業(yè)的水平確實很強大,所以才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并且不敢深層次和擁有強大軍事工業(yè)的洋人交鋒——畢竟,和洋人的幾次交戰(zhàn),清廷都沒討到任何便宜。
而和洋人相比,太平天國畢竟是一個農(nóng)民起義成立的政權(quán),不論是財政管理、治理能力還是組織化程度都無法和清廷相比。所以清廷和太平軍交戰(zhàn),或多或少還有些信心。尤其是洋人下場以后,清廷更是可以預判到戰(zhàn)爭的結(jié)局。這樣,清廷就更有底氣和太平軍死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