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該祖墳有多特殊?后代出16位皇帝,一直無人敢盜,高鐵也要繞著走

古代中國人有修建祖墳的習慣。他們會把修祖墳看成是家族龐大、根基穩(wěn)固的一種體現(xiàn)。

同時,祠堂等附屬結(jié)構(gòu)還有對勸勉后代、家風傳承的意思。對于祖墳的完整性也是十分重視。對于中國人來說,祖墳被毀會是莫大的羞辱。

皇家也不例外,各個朝代的皇陵建筑群往往以龐大宏偉著稱,還會陪葬有價值連城的珠寶。

所以,在歷代的戰(zhàn)火中,皇陵是叛軍毀壞打擊的對象,以及盜墓賊發(fā)財?shù)哪繕恕:芏喑幕柿甑浇袢斩疾粡屯暾。不過,有一處明皇陵目前還保存得相對完整。

鳳陽有皇陵

提起明朝遺留下來的皇家陵墓,很多人可能只會想到位于北京的“十三陵”和位于南京的明太祖“孝陵”。

然而,安徽滁州鳳陽,還保留有一處皇陵,史學家一般簡稱為“明皇陵”。

與其他皇陵不同的是,鳳陽“明皇陵”安置的是明太祖的父母和兄嫂,因此也是明朝第一個皇陵。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對他從“乞丐”一路奮斗到“皇帝”的傳奇故事耳熟能詳。

朱元璋是明朝十六位皇帝的始祖。但是,朱元璋出身貧農(nóng),當年他的父親死于饑荒,連棺材都買不起,只能匆匆掩埋在城郊,個中滋味,非他本人不可體會。

于是當他終于建立了明朝,他是十分地感念親人的養(yǎng)育恩情,也感懷于前半生的艱辛家世和絲路襤褸。

為了緬懷祖輩、也勸勉后代,朱元璋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鳳陽為父母和兄嫂修繕了豪華的皇家陵寢。

其中,朱元璋借修繕皇陵對后代的勸勉之意,這一點在千字碑文處有集中體現(xiàn)。

碑文由朱元璋親自撰寫,不粉飾夸功,客觀地歷數(shù)了自己的奮斗生涯,來勸誡后代們江山的得來不易。

鳳陽“明皇陵”位于鳳陽南部,在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境內(nèi)。歷史上稱為鳳陽府,得名于朱元璋于明朝洪武七年的親筆賜名“鳳凰山之陽”。

朱元璋很重視鳳陽,也感念于自己發(fā)跡于此,認為這片土地風水很好。

所以,朱元璋不僅給鳳陽賜名,定為“中都”,還于朱元璋父親在鳳陽的原墓址開始修繕大型陵墓。

從明成祖朱棣執(zhí)政的永樂年間一直到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鳳陽“明皇陵”一直得到后代皇帝們的不斷修繕,逐步龐大,保持著皇家陵墓群的規(guī)格。

“宮闕殿宇,壯麗森嚴”

雖然在戰(zhàn)火中,鳳陽“明皇陵”損失了“享殿”等地上殿宇,但是根據(jù)史料,史學家們可以仍然判斷歷史上是達到怎樣的規(guī)模、以及有哪些組成部分。

首先,要進入鳳陽“明皇陵”,需要走長長的皇陵神道;柿晟竦篱L達257米,兩側(cè)是成對的石獅子,共32對(現(xiàn)在只剩31對)。

這些石像時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出做工精細,姿態(tài)生動,同時又威武莊嚴,讓走在其間的人們心生敬畏。

值得注意的是,擁有石像數(shù)量之多,是歷代帝王皇陵之冠,精巧做工在所有大型石雕中也屬于精品。

更難得的是,陵前神道上的這31對石獅子、皇陵碑、無字碑等石質(zhì)結(jié)構(gòu)以及地下陵寢都得以保存完整,皇陵碑文還是朱元璋御賜親筆。

碑文上書六個大字“大明皇陵之碑”,還有對后代的勸誡話語。

鳳陽“明皇陵”周圍還有多重高大城墻的保護。雖然城墻歷經(jīng)歲月洗刷早已破敗,但據(jù)考證,歷史上城墻有3層,連接起來有28里的長度。

城墻里的地上部分原本是美輪美奐的宮殿,包括了“享殿”、“齋宮”、“官廳”等數(shù)百間房屋。

宮殿的朝向也很有講究,大多東西對稱,或是南北對稱。歷史上評價為“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但是,木質(zhì)房屋大多毀于六百余年的風雨和戰(zhàn)火。

皇陵無人敢盜

所謂皇陵,也就是故去的皇帝和主要皇室成員的陵墓群。在民間俗話中,皇陵實質(zhì)上是皇家的“祖墳”。

中國人很看重祖墳,哪怕是普通人通達發(fā)跡時,也常常以大修祖墳作為光耀門楣、回報家庭的方式,更不用提從貧賤奮斗上高位的皇帝了。

然而,皇陵在王朝興盛時有多么的風光、豪氣,在王朝覆滅時就有多么地危險、破敗。

鳳陽“明皇陵”始建于1366年,歷時13年,一直到明朝末期都保持著宏大的規(guī)模,占地達到2萬余畝,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明朝末年,風起云涌,鳳陽“明皇陵”的建筑首次遭到了極大的打擊。

崇禎八年(1635年),明朝氣數(shù)將近,它就被李自成、張獻忠等為首的農(nóng)民軍盯上了。

他們帶著農(nóng)民起義軍一直打到了“中都”鳳陽,“明皇陵”的地上宮殿部分(享殿)被戰(zhàn)火焚燒殆盡。

盡管如此,或許是出于對朱元璋及明朝的敬畏,或許是明皇陵修筑得比較牢固、又機關(guān)重重,盜墓賊們卻似乎沒有(或者說“心有余而力不足”)染指多少地下陵寢。

鳳陽“明皇陵”的自1982年,我國出于保護目的,在鳳陽“明皇陵”設(shè)立了專門的文物管理機構(gòu)。

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陽“明皇陵”中的石獅子、皇陵碑、無字碑尤其得到專家的保護性修復。

自1985年起,從事文物考古研究的專業(yè)人員,先后對皇陵石刻(作為一手史料的意義)作全面修復、清理、復原。

為保護自己,高鐵繞著走

近二十年來,全國高鐵建設(shè)如火如荼。當京滬高鐵修到了鳳陽地界時,眾人面對高昂的改道費用卻犯了難。

最終,出于對重點文物單位的保護目的,高鐵建設(shè)寧愿耗費高額的資金也會避開這些文物點和古建筑。

在后來的年月里,有5條鐵路都經(jīng)過了鳳陽,但是無一例外地繞開了“明皇陵”遺址。

這其中的成本是巨大的。據(jù)估測,京滬高鐵單單是為了避開鳳陽“明皇陵”的額外支出就超過了2個億。

但是,無論是群眾,還是有關(guān)單位都表示,保護文物單位是有意義的。

我們不能為了經(jīng)濟建設(shè)而犧牲歷史遺跡和文物單位。這也是國家在鳳陽“明皇陵”遺址設(shè)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最大初衷。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