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推測:是第一代恒星死亡后的遺跡誕生!

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恒星,從地球誕生的那一刻開始,便一直給我們提供著光和熱,也正因為有了的存在,地球上才得以孕育出無數的生命,這些生命共同在這里繁衍生息,使地球變成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雖然我們在地球上遙望太陽,它看上去似乎是一個非常溫和的天體,但如果靠近它的表面,你會發(fā)現其實太陽比我們看到的要可怕多。

其表面是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的等離子體,不斷發(fā)生著劇烈的活動現象,比如爆發(fā)的太陽耀斑,其釋放的高能帶電粒子流,甚至能影響地球的電力系統(tǒng),通訊設備等等

如果進入到太陽的內部,你還會發(fā)現這里更為恐怖,中心因為引力的不斷壓縮,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劇烈的熱核反應不斷在核心發(fā)生,每秒鐘就有6億噸氫元素聚變成5.96億噸的氦元素,并釋放出400萬噸氫的能量。

那么這樣一個天體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會誕生太陽?

目前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太陽是從上一代恒星的殘骸中誕生而來,因為在太陽系中存在著重元素,而重元素只能是一顆大質量恒星死亡后形成,包括你和我,其實都是恒星的產物,因此我們要想窺探太陽的起源之謎,必須要知道太陽形成之前

大約在136億年前,宇宙才剛剛誕生沒多久,隨著溫度的逐步下降,能量已經轉化成了物質,并形成了主要由氫元素所構成的氣體星云,也就在此時第一批恒星誕生了,宇宙開始有了光芒

一般來說第一代恒星的質量普遍都比較大,因為它是宇宙中的第一批恒星,元素豐富,有的其質量能夠達到太陽質量的數百倍,甚至比目前已知發(fā)現質量最大的恒星還要高。而我們太陽的上一代恒星也是一個超大質量恒星,這意味著在他的內部核反應程度異常劇烈,這會導致它的燃料消耗非常之快,使得它壽命只有短短的100萬年。

于是在經過100萬年之后,燃料的不斷耗盡下,核心無法繼續(xù)進行核聚變釋放能量,最終在鐵元素停止,此時引力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恒星瓦解。

接著便發(fā)生了極強的超新星爆發(fā),這種超強的爆發(fā)將外圍剩下未消耗的氫和核心所制造的重元素拋向太空,形成了一個長達數光年的星云,就這樣太陽前世的第一代恒星宣告終結。

隨著時間的流逝,遺留下來的恒星遺跡星云一直在宇宙中安靜漂浮。

直到46前,這片跨越數光年的星云由于受到了某種擾動(科學家推測是臨近超新星爆發(fā)的沖擊波),星云內部開始出現了一個高密度區(qū)域,于是引力再度發(fā)揮作用,大量星云逐漸向高密度區(qū)域坍縮!

因為角動量守恒,星云在收縮的同時,旋轉不斷加快,慢慢形成了一個盤形結構,在他的中心,物質也隨著坍縮聚集越來越多,最終變成了一個超密度球體,也就是原始太陽胚胎,這個過程大約持續(xù)近1000萬年的時間。

在1000萬年之后,超密度球體的溫度和壓力不斷升高,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最少是上千萬度,氫元素被點燃,核心發(fā)生了熱核反應,太陽就此誕生。

而外圍剩余的氣體物質則繼續(xù)圍繞原始太陽軌道旋轉,慢慢形成了氣態(tài)行星,上一代恒星遺留下的重元素也因為引力的作用逐漸吸積碰撞,并聚集的越來越大,它們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的撞擊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巖石行星,我們的地球也是這樣誕生!

后來地球又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經歷了各個時期,最終人類登上舞臺,發(fā)展出了高度發(fā)達的文明!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