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說起我國古代武將最為跋扈的時代,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便是五代十國時期,后梁朱溫弒君、南吳張顥弒主、大燕劉守光囚父殺兄,諸如此類的種種亂象不斷,而這也為之后趙宋政權削奪武將權柄埋下了伏筆。如果將視野轉向西方,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時期將領干政的情形似乎更加猖獗。公元前27年以來,羅馬帝國的將領們屢屢弒君自立。每一個“凱撒”死去,都代表另一名武人以新帝的身份登基,羅馬帝國的歷史似乎一直在重復著數(shù)個時代以來的舊事。以至于大家戲稱羅馬為禁衛(wèi)軍繼承制。那么,羅馬帝國為什么屢屢出現(xiàn)弒君自立的將領?
羅馬帝國自奧古斯都·屋大維稱帝以來的364年里,先后有59人獲得皇帝稱號,平均每6年左右羅馬帝位就要進行一次更迭。而這些先后登場的羅馬皇帝中,除了3人死因不明外和12人老死或者病死外,剩余的44人皆是死于非命:如武裝政變、謀殺、自戕等等,而這其中,又有35人的死亡與軍隊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有人死于親信禁衛(wèi)的刺殺,有人在鎮(zhèn)壓叛軍時戰(zhàn)沒,更有人是直接被叛變禁軍處死。
這也許和羅馬軍隊的特殊性有關。
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士兵,完全由羅馬公民所組成,這樣的軍隊有著絕佳的穩(wěn)定性,他們“維護并繁榮自己所屬的自由政治體制的利益”,是羅馬戰(zhàn)無不勝的依靠。當時,士兵加入軍隊需要舉行最嚴格的宣誓儀式,除了發(fā)誓“愿意將性命獻給國家”外,更要發(fā)誓“永不逃亡,永遠服從上級命令”。
這種對令行禁止的嚴苛要求,即使在以善于產出優(yōu)質重步兵的希臘城邦國也都是極其罕見的。同時,羅馬人也更加注重訓練的重要性。在拉丁語中,“軍隊”一詞本身就是“訓練”的延伸,對于羅馬人而言,沒有訓練不成軍隊。在羅馬軍營中,不只是新兵,就連老兵都要按時參與訓練,如此一來,羅馬才能淬煉出一支支足以睥睨周遭勢力的強悍軍隊。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羅馬人的種種特質并非與生俱來,生產力不僅決定上層建筑,也同時構筑了羅馬軍團不一樣的底色。和依靠商業(yè)壯大的希臘城邦不同,誕生于亞平寧半島的羅馬極度適應農耕,就像《羅馬史》的作者孟森說的“他們(羅馬人)每建一座新城時,必先沿著將來城圈的所在地犁出一條田溝,這個美俗說明,人們如何深切地感覺到每個民社的存亡都仰賴于農業(yè)”。這種對于土地的偏愛讓羅馬擁有了完全不同于希臘人的精神內核,有賴半島沖積平原獨有的自然稟賦,羅馬人自建成之前就是以農業(yè)經濟為主要來源的勢力。
共和國誕生后,羅馬人對于土地的渴望與熱愛絲毫不減,根據《古代羅馬史》的說法,即使是貴族同樣需要在田壟勞作,“他們參與勞作的情形不亞于佃戶與農民”,并認為“好農民就是對他們的最高贊辭”。和周遭的其他勢力不同,當時的羅馬人不僅好戰(zhàn),更是懂得“將辛苦得來的土地用犁樺來保全”,他們每占領一個區(qū)域,就會將獲得的土地分配給羅馬公民,并開拓成為農田。
在這樣的上升期內,羅馬自耕農的數(shù)量持續(xù)上升。這些自耕農的出現(xiàn),為羅馬提供了充足的后備兵源,皮洛士戰(zhàn)爭中,羅馬因赫拉克里亞之戰(zhàn)陣亡、被俘近一萬人,這對于羅馬這個當時總兵力不過兩萬的勢力來說無疑是顛覆性的,然而,令皮洛士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公民并未恐懼于嚴重的傷亡,反而“彼此爭先恐后地參軍”,迅速補齊了兵額。
▲此后,
羅馬公民之所以踴躍參軍,并非此間人民天生好戰(zhàn),而是因為此時的羅馬代表著他們的利益。作為恒產者,他們也需要羅馬的穩(wěn)固來保護自己的財產不被損害。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才是羅馬公民軍得以存續(xù)的物質基礎。
然而,羅馬的擴張之路在幫助這一勢力攫取大量外部利益的同時,也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原先平民-貴族之間的平衡不復存在,貴者愈貴,貧者愈貧,以土地為例,《十二銅表法》規(guī)定“凡使用他人土地滿兩年或動產滿一年的,法律即保護此種占有”,這本身為鼓勵拓荒,避免土地擁有者隨意棄置土地的條款,但在羅馬對外戰(zhàn)爭最為激烈的時期,貴族們可以依靠這一法條合理侵占那些出征士兵的土地,尤其是在漢尼拔入侵意大利期間,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羅馬士兵數(shù)以萬計,而因為服役導致田地荒蕪的情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許多小農家庭在響應國家號召、履行其公民義務后淪為赤貧,一些人甚至只能靠政府的救濟或者出賣選票來謀求生計。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羅馬公民不愿意接受征召,《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的作者羅斯托夫采夫認為:“小農及同盟者越來越不愿響應從軍的號召,軍隊里逃跑者盛行,強迫軍隊作戰(zhàn)是困難的,維持軍隊內部的紀律更難。”
公元前151年和公元前138年,甚至有兩名執(zhí)政官因為強行征兵被羅馬公民送進了監(jiān)獄。征兵的日漸困難,導致羅馬共和國逐漸開放征兵限制,不再以財產水平限制入伍,并由政府為入伍者提供軍餉,馬略軍改后,無產者、蠻族傭兵甚至奴隸都可以通過參軍來獲得收入。
實事求是的說,馬略軍改務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都是一場成功的軍事改革,為日漸僵化的羅馬軍隊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正是這種實指為募兵的征兵方式,羅馬軍隊的后備兵源池才得以擴大。在此之前,羅馬所能動員的軍隊往往只有三到四個軍團,而如今,依靠金幣的吸引力,羅馬動輒可以拉出一支包含十數(shù)個軍團的龐大部隊。
斯巴達克斯起義期間,克拉蘇調集了至少十個軍團對意大利叛奴圍追堵截,而與此同時,龐貝、盧庫魯斯還分別在西班牙和小亞細亞率軍與塞多留、米達拉達梯作戰(zhàn),沒有。但是,所有的選擇皆有代價,當公民兵被職業(yè)募兵取代后,也隨之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由于常年隨將帥出征,軍隊在實際上逐漸由國家軍隊轉為將領私兵,尤其是當前者當中充斥著大量與羅馬本土并無多少關聯(lián)的同盟傭兵或者蠻族人后,就更是如此。將領與麾下軍隊利益休戚與共,榮辱一體。
這就導致軍隊進攻羅馬城這種在共和國時期駭人聽聞的事件屢屢爆發(fā)。羅馬內戰(zhàn)時期,“前三巨頭”和“后三巨頭”實際上是在調動向自己效忠的私兵彼此攻伐,自此,羅馬軍隊向國家效忠的傳統(tǒng)也就不復存在了。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
羅馬的內戰(zhàn)雖然以屋大維的勝利作為結束,但羅馬軍隊的私軍屬性并沒有消失。事實上,屋大維正是帝國私軍最大的擁有者,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屋大維在羅馬軍團的編制之外,創(chuàng)立了一支更加精銳的部隊——羅馬禁衛(wèi)軍,拉丁語禁衛(wèi)軍一詞“cohors praetoria”來源于praetoriaium,本意為指揮官駐地,延伸后也代指其隨屬的駐地司令部及衛(wèi)隊。
這支精銳下轄9個大隊,每個大隊一千人。雖然人數(shù)只有九千,但考慮到羅馬習慣于將各軍團屯駐邊境地帶,這支部隊實際上就是當時羅馬核心區(qū)域內唯一的機動野戰(zhàn)軍力。
事實上,禁衛(wèi)軍本就是奧古斯都君臨羅馬的產物,在共和國時期,羅馬不允許任何部隊駐扎首都附近,奧古斯都打破原有共識,很大程度的原因就是為了確保自己在武力上對元老院的壓制力。
除了九個禁衛(wèi)軍大隊外,羅馬本地一般還有三個大隊的城市步兵大隊,但隨著禁衛(wèi)軍權力的擴充,三個大隊也成為禁衛(wèi)軍管轄下的部隊:禁衛(wèi)軍的士兵往往會在擔任城市步兵大隊的百夫長后回原部隊任職,而步兵大隊的士兵在表現(xiàn)優(yōu)異時也能獲得擢選至禁衛(wèi)軍的機會。這種由人員流動帶來的香火之情讓禁衛(wèi)軍得以控制后者,而這無疑再次增加了禁衛(wèi)軍長官手中的權柄。
▲羅馬帝制時期,元老院幾乎被架空
屋大維深諳恩威并施之道,自然不會允許手中軍事力量的失控。成為“奧古斯都”后,他一方面恢復十一抽殺,對臨陣逃脫的士兵進行殘酷懲戒,并嚴格控制百夫長等中級軍事長官的行動,而另一方面,又延續(xù)共和國時期將領對軍隊犒賞的做法,并將之固化為士兵的非固定收入,自他之后,歷代君王都必須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在即位之初犒賞軍隊。這一先例隨著后繼者的仿效、加碼至近乎變質,成為禁衛(wèi)軍乃至各地軍團向皇帝效忠前主要考慮的問題。
在奧古斯都在位時,軍隊跋扈失控的狀況并未發(fā)生。這位軍功卓著的皇帝在軍隊中有著莫大的聲望,憑借著內戰(zhàn)中的威望和剛柔并濟的政治手腕,他在掌權后順利精簡軍隊,再次強化了對整個國家的掌控。
但問題在于,這位雄主在位時始終沒有建立一整套與帝制或者說元首制相關的制度。是的,發(fā)達的羅馬法律體系中,既沒有對于帝位繼承的成文法條,也沒有為皇帝控制軍隊提供律法基礎!秺W古斯都》一書認為,“多數(shù)君主和奧古斯都一樣,小心翼翼的確保軍隊,感受到他們庇護的利益,因為他們知道元首政治的體制,終究代表著把軍隊與指揮官之間的惡性關系制度化。”
最先失控的是禁衛(wèi)軍,奧古斯都死后,繼承皇位的四位君王都缺乏與之相媲美的威望乃至能力,而風評更是惡劣不堪。這四人的事跡從臺灣學者翻譯《羅馬興亡史》時所給予的漢化譯名也能看出一二:昏君提比略,瘋帝卡里古拉,傻帝克勞狄以及暴君尼祿。
在這四人治下,禁衛(wèi)軍近乎失控,尤其是在克勞狄時期,這位皇帝陛下完全是被禁衛(wèi)軍士兵被動推到了皇座之上,《羅馬十二正帝傳》記載,即位前他本人怕得要死,周遭的民眾甚至以為他是一個即將被禁衛(wèi)軍拖走砍腦袋的倒霉蛋?藙诘視r期的羅馬禁衛(wèi)軍已經從幕后走到了幕前,開始公然威脅元老院立自己所推舉的人選為皇帝,如此一來,克勞狄這種被其推舉的傀儡,自然只能對禁衛(wèi)軍予取予求。
值得一提的是,稱帝后,為“報答”禁衛(wèi)軍的幫助,克勞狄向每名禁衛(wèi)軍支付了15000或20000塞斯退斯,而這差不多是一名禁衛(wèi)軍5年的工資。
▲暴君尼祿
至于暴君尼祿,則是各地軍團開始廢立皇帝的發(fā)端。這位君王就像人們給他的稱呼一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君。雖然他能登上帝國皇位,也是由于軍隊尤其是禁衛(wèi)軍的支持,然而在他暴露出殘暴本性之后,禁衛(wèi)軍也棄他而去。“聞誅一夫紂,不聞弒君也”,由于其惡名眾所皆知,這場背叛也也被披上了一層政治正確的面紗,尼祿死后,西班牙總督伽爾巴在麾下軍隊以及元老院的支持下君臨羅馬,在塔西佗筆下,這也標志著“帝國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原來,只要手下?lián)碛熊婈,在帝國的其他地方也可以同在羅馬一樣擁立皇帝。
自此,各地軍團開始依照自己的利益擁立其首領為“羅馬皇帝”,而那些被擁立者,則需要向自己的支持者提供財富、權力作為回饋。也就在這一年,羅馬城頭變幻大王旗,先后有四位皇帝獲得元老院的承認,而這也是四帝之年稱呼的由來。
共和時期的羅馬軍隊本質上是一支公民部隊,而馬略軍改雖然提高了軍隊的職業(yè)性和征募效率,但卻也導致軍團的私人化色彩加劇,進而導致之后前、后三巨頭內戰(zhàn)中的大規(guī)模沖突。
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后,并未能解決軍隊私有化的問題,相反,和共和制不同,元首制下的羅馬皇帝依舊需要依靠一支直屬軍隊維系統(tǒng)治,而這也促使其建立了禁衛(wèi)軍,在其死后,禁衛(wèi)軍尾大不掉的問題開始顯現(xiàn),并在之后數(shù)位皇帝的綏靖下越發(fā)突出,而一次次政治動亂也讓各地軍團意識到,帝位本身更取決于軍力的多寡,開始紛紛加入這場權力的游戲。自此,羅馬帝國將領弒君自立的問題就再難自制了。
參考文獻:
1、張曉!读_馬軍隊與帝位嬗遞》
2、徐焰《羅馬帝國的興衰——從公民兵制到雇傭兵制》
3、童良凱《羅馬共和至帝制初期軍團研究》
4、羅朝慧《從公民兵制到雇傭兵制——羅馬共和國衰亡的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