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瑪雅遺址上的中國考古人:在洪都拉斯探尋與中華文明的神秘關聯(lián)

 

“龍頭神鳥協(xié)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

 

龍頭神鳥的頭部,被當?shù)厝罕姺Q作“中國龍”。

 

科潘8N—11號貴族居址。

李新偉(右)與洪都拉斯考古工作者在隧道內討論建筑演變。

宏偉的金字塔型廟宇、宛若圖騰的神秘文字、繁瑣而精準的瑪雅歷……隱沒在中美洲叢林深處的瑪雅文明,至今給人們帶來無限驚奇。而它與中華文明之間“奇妙的相似性”、可能存在的“親緣關系”,更讓當代中國學者魂牽夢縈。

今年3月26日,中國與洪都拉斯建交。而早在2015年,第一批中國考古專家就已進駐洪都拉斯,與當?shù)毓ぷ髡呗?lián)手發(fā)掘瑪雅文明腹地的重要遺址。這也是中國考古機構首次在遠離中國的地區(qū),對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遺存進行考古發(fā)掘。近日,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時介紹,經(jīng)過近8年、40余人的接力,項目發(fā)掘階段已經(jīng)完成,進入到了最后的資料匯編、整理階段。下個月,他將再次飛往洪都拉斯統(tǒng)籌相關工作。

李新偉說,在科潘瑪雅遺址發(fā)掘的過程中,既能切身感受到中美地區(qū)文明之美,也對中華文明有了新的體悟。隨著中國與洪都拉斯正式建交,兩國在考古、文博、旅游等領域,也將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01.中國學者實探瑪雅文明

“要真正說清楚我們自己的文明有什么特質,必須‘走出去’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想倡導新的世界文明觀,一定要從獲得第一手資料出發(fā)”

公元300年,古印第安瑪雅人在美洲大陸發(fā)展出了瑪雅文明。它不像古巴比倫、古埃及,或中華文明那樣誕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而是在熱帶密林中取得了令現(xiàn)代人震驚的文明成就,卻又于公元900年左右突然衰落,留下歷史疑云。

1840年初,美國探險家斯蒂芬斯的考察游記,讓瑪雅文明的吉光片羽重現(xiàn)于世。此后,這片位于中美洲小國洪都拉斯西北部河谷地帶、鄰近現(xiàn)代小鎮(zhèn)科潘墟(CopanRuinas)的遺跡,被命名為“科潘遺址”(TheCopanSite),科潘考古就此拉開序幕。

隨著發(fā)掘研究工作的進行,現(xiàn)代人逐漸揭示,瑪雅文明從未形成過統(tǒng)一的國家,自始至終保持著與古希臘城邦林立相似的格局。驚艷世人的科潘遺址,對應著“瑪雅世界”東南角的科潘王國,始于公元426年,終結于810年,因其曾經(jīng)的安定繁榮,被譽為“瑪雅的雅典”。

1980年,科潘瑪雅遺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后,國際合作成為當?shù)乜脊诺闹饕J健H缃,科潘城邦遺址的核心區(qū)(包括儀式廣場、金字塔、球場和王宮)已開放游覽,核心區(qū)的西南和東北各有一個貴族居住區(qū),都仍在發(fā)掘當中,成為國際考古界一方交流互鑒的平臺。美國學者已經(jīng)在此深耕了100多年,歐洲、東亞的考古強國也紛紛駐足設站,卻長期缺少中國人的身影。

直到2014年,在多方合力推動之下,中國考古力量才終于走進了這片瑪雅文明的腹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是第一位主持中美洲考古項目的中國考古學家。此前,他長期從事中國史前考古和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接受采訪時,李新偉向南都記者坦陳了自己的感悟:“其實,要真正說清楚我們自己的文明有什么特質,必須‘走出去’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但現(xiàn)在,西方學者是世界文明研究的主力,他們在講述世界文明故事的時候,不免帶有自己的視角。我們要想倡導新的世界文明觀,一定要從獲得第一手資料出發(fā),用我們的視角去開展扎實的研究。”

“荒蕪的貴族院落”

中國在中美洲的第一個考古項目

這個“親自上手”的機會,比他預想中來得更早一些。

2014年7月,應著名瑪雅文化研究專家、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威廉·費什(WilliamFash)邀請,李新偉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時任所長王巍,第一次走進了洪都拉斯的科潘遺址。他回憶道:“在王宮區(qū)兩天的考察中,我們被宏偉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深深震撼了。最后一天,費什教授帶我們穿過茂密的雨林,來到一座荒蕪的貴族院落。我們沿著布滿青苔的陡峭臺階爬上東側的主殿,一個精雕細刻著日月星辰神像的石榻就出現(xiàn)在眼前。我們上前一看,月亮神的懷中竟然抱著一只玉兔。這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很感動。費什環(huán)顧周圍被巨樹藤蘿覆蓋的廢墟,對我們說:這里是中國考古學家開始的好地方……”

這座“荒蕪的貴族院落”,就是后來中國考古隊選擇發(fā)掘的科潘8N—11號居址。2015年6月9日,中國與洪都拉斯的研究機構在北京舉行了《關于科潘遺址考古發(fā)掘和研究的合作和互助協(xié)議》簽約儀式,約定自2015年開始,雙方實施為期5年的合作,項目由中方主持。這是中國在中美洲的第一個考古項目,也是中國考古學家首次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區(qū)主持考古項目,備受關注和支持。簽約時,王巍公開表示,這將是我國從考古大國邁向考古強國的重要舉措。

于是,從2015年7月開始的數(shù)年間,作為中方考古領隊的李新偉每年都會飛往洪都拉斯,在當?shù)毓ぷ鲾?shù)個月。另有40余名中國專家先后進駐這個工地,用各自的專長解讀瑪雅文明的細節(jié)。

02.為考古發(fā)掘貢獻中國智慧

“從自己發(fā)掘出的文物入手,深入了解瑪雅文明,那種領悟是讀多少書都難以獲得的。”

瑪雅文明的“初學者”

簡易大棚中年復一年埋頭發(fā)掘

科潘8N—11號遺址位于王宮區(qū)東北面的貴族居住區(qū),是等級僅次于王宮的一處四方形聚落,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一個被樹叢遮蓋的封閉院落及其周圍的附屬建筑組成。

沒有“很講究”的考古環(huán)境,只有遮風擋雨用的簡易大棚,中國考古人員年復一年,埋頭做著全面、細致的發(fā)掘工作,對每個探方重復著畫圖、拍照、解剖、修復的流程。在外人看來,或許十分辛苦和枯燥,但在他們自己心中,卻另有一種澎湃的感受。用李新偉的話說,中國考古隊員作為瑪雅文明的“初學者”,來到這里是懷著感恩和學習的心態(tài),“從自己發(fā)掘出的文物入手,深入了解瑪雅文明,那種領悟是讀多少書都難以獲得的”。

瑪雅人的建筑習俗,讓李新偉覺得有點顛覆認知:“在他們的觀念里面,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建筑從建造、使用到拆毀、重建,也符合這種‘從生到死再重生’的循環(huán),所以瑪雅人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拆掉自己的建筑,而且經(jīng)常會把重要的祖先埋在下面,蓋上新的、更大的臺基,然后再修建新的建筑,好像他們的居所是祖先的力量萌發(fā)出來的生命體。”

因此,大型瑪雅建筑往往很復雜,早期建筑的石頭臺基和少量遺存,被一層又一層地覆蓋在晚期建筑之下,如同“俄羅斯套娃”,其中還可能出現(xiàn)重要人物的墓葬。李新偉介紹:“在我們的文明早期,比如二里頭遺址的宮殿里,也會有墓葬,但總體來說,我們更多的是把先人埋在專門的墓地中,跟瑪雅文明不一樣。”

為了弄清楚建筑演變的過程,瑪雅遺址考古中有一種沿用多年的方法,就是“打隧道”——在對地表的晚期建筑完成發(fā)掘之后,不做整體拆除,而是選一些位置向下穿透,建立一個隧道網(wǎng)絡,考古隊員鉆進洞里去探找更早期的建筑遺存。“這在我們國內的考古中,應該說是沒使用過的。我們在當?shù)貙W習了這種挖掘方法,包括怎么在隧道里面判斷早期建筑的結構、知道原來的臺基有多高,而且也能發(fā)現(xiàn)臺基下的那些重要的墓葬。”李新偉說。

通過溝通說服

中方田野考古新技術派上用場

而在測量隧道時,中方隊員帶來的田野考古新技術和新理念也派上了用場。不過,這其中也有一個溝通說服的過程。

盡管在科潘8N—11號居址的發(fā)掘中,中國學者位居主導,但依照洪都拉斯的相關規(guī)定,這類考古項目一定要有該國專家予以配合,工地上還有近20名富有經(jīng)驗的當?shù)丶紟熀凸と,分別承擔著照相、測量、繪圖、現(xiàn)場記錄、修復等工作。其中,配合中國考古隊的洪方合作伙伴、洪都拉斯考古學家荷西·拉莫斯(JorgeRamos),此前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多年,非常信賴業(yè)已定型的一套操作規(guī)程。

當中方考古人員提出用國內已經(jīng)廣泛運用的無人機航拍和三維成像技術輔助作圖時,他堅持認為,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測量手繪法歷經(jīng)多年檢驗,已是洪都拉斯考古的一部分。中方隊員只好選擇了一個較小的范圍,現(xiàn)場演示給他看。兩張線圖放在一起對比,拉莫斯終于心悅誠服,新的方法確實又快又準確。后來,拉莫斯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提到,中國專家的參與,讓科潘考古實現(xiàn)了技術升級,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李新偉說:“我覺得雙方應該都有很大的收獲,無論在專業(yè)問題的討論上,還是具體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上面,都是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這個過程中,我們和當?shù)乜脊偶紟、工人們也都相處得很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富有考古經(jīng)驗的洪都拉斯當?shù)厝,年輕的只有20多歲,最年長的已經(jīng)大概70歲,為了更好地跟他們交流,李新偉等中國學者除了用英語,還從零開始學起了西班牙語,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進行日常的溝通。

在2017年的美洲考古學會年會上,李新偉成為科潘板塊的第一位中國報告人。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大型國際會議上報告自己對于瑪雅文明的發(fā)掘和研究成果,在國際同行中引起強烈反響。

他們當初的“引路人”、哈佛大學教授威廉·費什也給出了高度評價。在他看來,“雖然中國踏入瑪雅世界的時間尚短,但我深信中國學者將來一定可以為瑪雅文明研究做出貢獻。”

03.探尋與中華文明的神秘關聯(lián)

“我們研究瑪雅文明,還特別有助于認識中國早期文明的一些重要特征。”

發(fā)現(xiàn)十多座重要墓葬

出土大量精美隨葬品

李新偉向南都介紹,截至2019年,他帶領的中洪聯(lián)合考古隊已經(jīng)對8N-11號貴族居址完成了整體發(fā)掘,其細致程度在科潘前所未有,獲得了很多重要的一手資料。

“系統(tǒng)的隧道式發(fā)掘,發(fā)現(xiàn)十多座重要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的隨葬品,包括翡翠制作的神像等;同時也厘清了這座貴族院落的建筑演變序列,可以和王宮區(qū)的資料對比,從貴族家族的角度,深化了對科潘王國興衰的認識。”考古學者們親手發(fā)掘出了數(shù)十件精美的玉器、彩陶器,大量陶器碎片和黑曜石殘片,發(fā)現(xiàn)了多組藝術水平很高的石雕,包括與中國龍首酷似的羽蛇神頭像、玉米神頭像等,其中一處“龍頭神鳥協(xié)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修正了以往對類似雕刻的錯誤解讀。

同時,中國學者們對于瑪雅文明與中國早期文明之間的“神秘關聯(lián)”也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李新偉告訴南都記者:“我老師的老師——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曾提出過‘瑪雅—中國文化連續(xù)體’的假說,即認為中國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實際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產(chǎn)物,因此才會在很多方面呈現(xiàn)出相似性。我們的實地研究發(fā)現(xiàn),確實是有很多的相似性,斞抛钆d盛的時期,年代上相當于我們的隋唐時期,但這個文明的很多表現(xiàn),和我們商代以前的文明特別相似,特別是與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的共性非常引人入勝。所以,我們研究瑪雅文明,還特別有助于認識中國早期文明的一些重要特征。”

被疫情阻隔的3年里,中方專家仍然與洪都拉斯當?shù)氐墓ぷ鲌F隊保持聯(lián)系,組織完成了整個8N-11號院落的修復和加固,對出土的黑曜石、植物遺存、人骨等也展開了多學科的研究。

李新偉介紹,目前,項目已經(jīng)進入到了最后的資料匯編、整理階段,下個月,他就要再次飛往洪都拉斯統(tǒng)籌相關工作,并制定發(fā)掘報告的編寫和出版計劃。“我們會出版中國學者的第一部關于瑪雅文明的學術報告,介紹我們的考古發(fā)現(xiàn)、建筑的演變過程等,應該是中文和西班牙文雙語版本,大約200萬字的篇幅。希望我們在明年能夠完成這個報告的編寫,這樣,在明年底或者后年就可以出版,相信會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將有新一批中國學者到洪都拉斯從事新發(fā)掘項目

2023年3月26日,中洪兩國正式建交。洪都拉斯人類學和歷史研究所西部地區(qū)代表薩爾瓦多·馬丁內斯表示:“我們與中國的考古合作還有很大潛力,兩國建交為此提供了更多機會。”

李新偉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推動我們的考古工作。”他透露,接下來還會有新一批中國學者前往洪都拉斯,從事新的發(fā)掘項目,有可能是某一任科潘國王的居住區(qū),“建交以后,我想中國的專家可能還會參與到洪都拉斯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修復工作中,甚至參與到當?shù)氐穆糜伍_發(fā)中,在這些文化遺產(chǎn)的利用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展示我們對世界文明的關心,以及文化的軟實力。”

而在科普方面,李新偉與他的工作伙伴李默然、鐘華、馮玥合譯的《墨西哥與中美洲古代文明:考古與文化史(上下冊)》,今年3月已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這是目前最好的介紹中美地區(qū)文明的中譯本,雖然不是專為普通公眾而寫,也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趣味性。

此外,他也在推動中洪兩國合作辦展,希望早日將科潘考古歷年來出土的精品文物,包括中國學者親手發(fā)掘出的文物帶到國內展出,讓更多中國人感受瑪雅文明,也更關注世界文明。

李新偉說,面對博大精深的瑪雅文明,中國學者如要達到歐美已經(jīng)積累的高度,可能還要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但至少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站上了這方國際舞臺,并且正在發(fā)出獨創(chuàng)性的、富有價值的聲音。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