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國時期的一手建立了實力最強的魏國,并自稱魏王。曹操生性多疑,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時也是如此。據(jù)說曹操為了防止有人盜自己的墓,便設立了七十二疑冢。從來都沒人知道真正曹操墓的所在,史料中更是沒有具體的記載,留給后人的許多史料上都作了假。而在2009年,考古學家在高陵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墓,疑似曹操墓,真假難辨。今天探秘志就帶大家來探索曹操墓之謎。
關(guān)于曹操墓所在地,1000多年來說法眾多,諸如許昌城外說,漳河水底說,銅雀臺下說,河北彭城說,最著名的莫過于七十二疑冢之說——曹操臨死前害怕墳墓遭到盜掘,吩咐死后將72座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鄴城,埋葬在漳河旁72個不同的方位,布下迷局。眾多的傳說中,哪個更為可靠?
在關(guān)于曹操墓地的說法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莫過于“七十二疑冢”了。曹操做過盜墓賊,挖掘過黃巾軍將領張角的墳墓,而其生性多疑且又奸詐的性格,使很多人相信他在臨死前設下“七十二疑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特別寫道:“(曹操)又遺命于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fā)掘故也。’”
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最早產(chǎn)生于宋代,正如《三國演義》所說,曹操是怕后人盜挖才設下的,而且宋代也有許多描寫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詩詞。
而在這些詩詞和記載中提到的疑冢,皆指向講武城,講武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從安陽市出發(fā),沿107國道向北二三十公里,即到安陽縣安豐鄉(xiāng)豐樂鎮(zhèn)村,該村隔漳河與河北磁縣講武鎮(zhèn)相望,其間相距不過兩三公里。通過漳河大橋,即可到達講武鎮(zhèn)地界。相傳曹操疑冢就設在講武城外,即今磁縣及相鄰的臨漳縣境內(nèi),都有著數(shù)丈高甚至數(shù)十丈高的墓冢,這些墓冢長期被當做曹操的疑冢。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文物部門開始了對七十二疑冢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和部分發(fā)掘,最終證明“講武城外”的疑冢并非72座,而是134座,它們也與曹操墓無關(guān),大都是東魏和北齊的皇家墓葬。
在許昌,據(jù)說有兩處曹操墓:一處在今魏都區(qū)大十字街原土特產(chǎn)門市部的后院,這里傳說在日軍侵占許昌時,曾遭到日軍一個連隊的盜挖;上個世紀50年代,遺跡尚存,但已經(jīng)沒有文物可做佐證了;我們今日探訪,已經(jīng)看無可看。
另一處在許昌清潩河中。說曹操墓在此河中,來源于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曹操!芬晃模“許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斷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轉(zhuǎn)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遏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zhuǎn)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