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慕尼黑運動會上發(fā)生了一起非?植赖恼我u擊事件,有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給殺害了。這屆運動會開幕前媒體都報道這是最和平歡樂的一次盛會。當時參加運動會的國家和運動員都比以往要多?植婪肿幼プ】論鯕⒑α艘陨羞\動員,非常的殘忍。下面探秘志小編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慕尼黑奧運血案吧!
慕尼黑奧運血案
文章導(dǎo)航:
1、事件背景
2、事件經(jīng)過
3、最后結(jié)果
事件背景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西德慕尼黑舉行,這是當時的奧運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一次盛會,當然也是耗資最多的了。而以色列也是派出了有史以來人數(shù)最多的代表團。

決策官員為了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去買先進的體育器材,于是縮減了警衛(wèi)人員和安全設(shè)施的開支,這也為這次血案埋下了隱患。
事件經(jīng)過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隊沒有賽事,大多數(shù)運動員在奧運村休息,晚上出去看電影。電影看完了,以色列選手陸續(xù)回到了奧運村。5日凌晨約4時,他們還在沉睡,奧運村外面忽然出現(xiàn)了8個模糊的身影,他們拎著沉重的運動包,悄然走向25A門旁邊的一段柵欄。
這8個人是一個名叫“黑色九月”的恐怖組織的成員。他們帶著沖鋒槍、手榴彈,越過柵欄,直奔既定目標———奧運村中以色列選手居住的31號建筑物。他們選擇從這里進去,是因為他們先前察看過,而且知道,一些運動員在外面喝醉了,回來時常常攀越這段2米高的柵欄,保安根本不會阻攔。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徑服作為偽裝。拿今天的標準看,慕尼黑奧運會的安全工作實在是一個笑話:整個奧運村僅用一層薄薄的鐵絲網(wǎng)攔住,當運動員回來晚了,他們都愿意翻越鐵絲網(wǎng),抄近路回家。此外,奧運村內(nèi)沒有攝像機、探測器,也沒有路障,門口有幾個保安,但居然沒配武器。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準備: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設(shè)奧運村時當過建筑工,對奧運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發(fā)前一天還潛入了奧運村,詳細偵察了以色列運動員居住的樓層。

他們在幾個以色列人住的一號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準備好的鑰匙打開門。他們的行動被屋內(nèi)一名以色列運動員察覺。隨后,恐怖分子與以色列運動員們展開搏斗。25分鐘后,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為人質(zhì)。
在雙方搏斗中,奧運村治安當局接到過一些路人打來的電話,但沒引起足夠的重視。搏斗時斷時續(xù),幾聲槍響和撕心裂肺的呼叫過后,一切又重歸平靜。剛從睡夢中醒來的人,也鬧不清出了什么亂子,因為在奧運村,幾乎夜夜都有各種慶祝活動,經(jīng)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鬧取樂。
4時55分左右,一名沒帶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來察看情況。他打開步話機,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號前纏著頭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噥了一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沒吱聲,從公寓門后溜了。

凌晨5點,慕尼黑警察局長曼弗雷德-施賴伯在睡夢中被報警電話驚醒,于是慌忙組織人力處理危情。
5時10分,西德當局開始了拯救人質(zhì)的行動。在雙方對峙當中,“黑九月”下達了最后通牒,他們要求釋放被關(guān)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監(jiān)獄中的兩名囚犯;最后期限為5日上午9時,過時開始殺人。不過隨后,“黑色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時間。
9時,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和本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道默發(fā)表聯(lián)合公告,宣布從9月5日下午起暫停全部比賽。
西德政府對“最后通牒”做出了反應(yīng),表示可以同意他們的要求,但必須就細節(jié)問題作進一步談判。西德警方欲爭取時間,為沖進31號大樓營救人質(zhì)做好準備。

晚上18時35分,雙方進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觸。西德內(nèi)政部長、慕尼黑警察總監(jiān)和奧運村村長進入31號樓,親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擲的決心,于是決定改變原定沖入大樓營救人質(zhì)的計劃。
警方于是答應(yīng)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飛機把他們和人質(zhì)轉(zhuǎn)送到埃及,并決定在慕尼黑機場實施營救行動。
20時30分—21時,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機前往。
當“黑色九月”分子走過柏油碎石鋪成的停機坪時,負責這次行動的指揮官下令開火。兩名狙擊手射出兩發(fā)子彈,監(jiān)視直升機駕駛員的兩名歹徒應(yīng)聲倒地。機場霎時間亂作一團。隨后雙方展開激戰(zhàn)。
槍戰(zhàn)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才結(jié)束。警察在清點尸體時,有5名歹徒被擊斃,西德警官1人死亡,幾名警察受傷。11名以色列人質(zhì)則全部被恐怖分子殺害。

最后結(jié)果
9月6日,奧林匹克運動場里,一片肅穆。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奏響時,許多運動員禁不住放聲痛哭。為了悼念11名死難者,11個座位被空著。幸存的以色列人在這個追悼儀式上,幾乎控制不住自己。9月7日,奧運會恢復(fù)比賽。
營救行動失敗后,世界輿論為之嘩然,紛紛指責西德警察無能,抨擊西德政府“視人質(zhì)生命如兒戲”。這次恐怖事件,讓西德蒙受了奇恥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對日益增加的國際恐怖活動產(chǎn)生了危機感。從此以后,賽事安全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盡管恐怖襲擊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沒有人會懷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會誘使其他恐怖組織把奧運會作為襲擊目標。另一方面,慕尼黑奧運會的血腥一幕也喚醒了主辦者的安全保衛(wèi)意識,使他們看到反對恐怖主義也是舉辦奧運會舉足輕重的一環(huán)。在隨后的歷屆奧運會和其他重大賽事中,組織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資力度。
2012年9月5日,大約600人來到了位于慕尼黑西部的菲爾斯滕費爾德布魯克軍用機場,在這里,有一座1999年9月5日落成的紀念碑,緬懷在這起人質(zhì)事件中遇難的11名以色列代表團成員。
安基·斯皮策是被殺害的擊劍教練安德烈·斯皮策的遺孀,她在紀念儀式上說:“那一天,對于被害者家屬和有幸活下來的代表團其他成員來說都是最黑暗的一天。”她同時對德國方面針對此事件的營救工作表達了憤怒,稱安保人員“原本可以拯救這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