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了教育民眾編造了許多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教給了百姓一些道理,因此這些寓言故事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而《愚公移山》也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其中一個,不過愚公移山到底移的是什么山呢?他又是要給我們講什么道理呢?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其實移的是兩座山,也就是太行山和王屋山。這個故事是《列子·湯問》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故事,而這個故事的起源地通常是在被稱為愚公故里的河南濟源!队薰粕健分v述了愚公堅持不懈、不畏艱難挖山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他打動了天帝,于是天帝就派人將擋在他門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移走了。
文章中堅定不移的愚公和膽小怯懦的智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表達了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說明了克服困難就要堅持不懈的道理。《愚公移山》十分符合我國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這個故事也深受人們的喜愛。不過當時的文人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故事呢,其實都是因為當時的情況比較特殊。
當時戰(zhàn)國正處于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同是也處于一個學(xué)術(shù)思想繁盛的百家爭鳴的時期。而諸子百家都喜歡用寓言故事來闡明自己的學(xué)術(shù)思想,政治觀點,還會用它進行辯論,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了許多的寓言故事。這些精彩的寓言故事里就有《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并且這個故事在廣為流傳后被大家喜愛。
《列子》就是在當時的時代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一個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作品集,不過《列子》后來在西漢就幾近失傳,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是魏晉時期的人收集改編而成的,不過仍然十分具有時代意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范蠡救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