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草書是由誰發(fā)明的:自漢代出現(xiàn)(沒有具體文獻能說明)

在我們有大量作業(yè),而時間顯然不太夠時,我們就會寫出一種字體,叫做狂草。但是草書本來就是一種文體,它以飄逸靈動聞名,受到不少大師親睞,那么草書是誰發(fā)明的呢?又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

草書是由誰發(fā)明的

草書不是由誰發(fā)明的,目前并沒有文獻資料和遺跡說明草書具體是由哪個古人發(fā)明。它形成于漢初,是在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改良演變出來的!墩f文解字》中就有記載:“漢興有草書”。素來有流跌宕落筆,運轉龍蛇的特點。

草書有今草、章草之分。章草筆畫還有跡可循,略存八分筆意。字體是在篆書基礎上改良而來,字與字之間還有空隙,沒有連在一起。今草,分為大草、小草,大草又名狂草,出現(xiàn)在唐代,它不拘筆法,筆勢流暢。狂放不羈,是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晉代王羲之《初月》等貼,是現(xiàn)如今仍藏在館中的珍品。

草書簡易流美,抒情寫意,結構一般刪繁就簡,省筆畫,多以連筆為主省略了一下點的細節(jié),變形夸張,更能發(fā)揮性情,書寫也更加爽利。孫過庭寫的《書譜序》就說過,"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草書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實用型的,通常是因為打仗或其他緊急情況形成,由于時間緊迫,沒有多少時間書寫,慢慢形成了草書體系。后來被文人墨客改良使用,才形成如今的風格,完全與之前是兩個東西了。

草書由于隨性自由,限制少,被文人們看中,用來表達自己的性情和不一樣的藝術風格。由于它脫離了謹嚴的規(guī)矩束縛,是書法更加自由隨性,不拘一格,生機勃勃。

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中國書法演變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