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姓是一個古老的中華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顓頊的后裔老童被賜封于蒙山到雙八之間的地區(qū),于是子孫就以蒙或者雙為姓。其次就是源自巫姓氏族,清朝的巫羅俊后裔因犯避禍而改蒙姓,再就是有小部分蒙姓族人是由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的。
1. 源自顓頊
在上古時期,黃帝是著名部落的首領(lǐng),他的孫子就是顓頊,等到夏朝的時候,為了紀念先賢的功勞,于是皇帝就將顓頊的后代老童賜封于蒙雙城地區(qū),也就是蒙山到雙八之間的城市,于是子孫后裔就逐漸以“蒙雙氏”為姓,最終分化出蒙姓和雙姓,并且傳承至今。
并且當時蒙山還設(shè)有“東蒙主”官職,這些官吏主要是負責(zé)舉辦蒙山的祭祀事務(wù),而這些官吏的后代也有部分以“蒙山氏”或者“東蒙氏”為姓,最終演化為東姓或者蒙姓,有的還演化出了“東山氏”或者“山姓”等。
2. 源自明朝巫氏家族
蒙姓還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巫姓氏族,比如在明洪武年間,就有巫禧族派遷到了江西省安遠縣,據(jù)說是因為巫羅俊當上興寧戶房吏后犯了罪才逃到了這里,當時他們害怕被發(fā)現(xiàn),于是巫氏兄弟“巫發(fā)”、“巫成”以及“巫新”就分開自立門戶,并且最終改姓,生下兒子“巫萬承”的時候,就改為了蒙姓。
3. 源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
蒙姓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族人是源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比如在唐朝時期的蒙舍族,蒙舍龍為了避禍遷到了蒙舍詔,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巍山,后來在洱海一帶發(fā)展出幾個很大的夷族部落,叫做“六詔”,而蒙舍族當時就在南部,所以被稱為南詔,而這一政權(quán)覆滅之后,子孫都遷到了今天的廣西,并且以故國大蒙國為姓,最終形成了蒙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