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主要來源有三個,一是源自子姓,商朝時期的皇帝盤庚姓子,名荀,在位時將都城遷到了殷地,后來殷商滅亡遺民便以邑為姓。二是源自古代地名,古時候的禹州有個叫做殷水的地方,居住在那里的人們就以此為姓。三是源自北殷氏,商朝的一支外族,后朝貢于商朝,后代便改為殷姓。
1. 源自子姓
殷姓最古老的一個分支就是帝嚳后裔殷契,傳說盤庚的祖先殷契是帝嚳的兒子,為他的母親簡狄吞下了燕子蛋所生,所以被賜予了子姓,等到大禹時,殷契幫助治水有功,就受封于商地,最終他的后裔成湯一代建立了商國,直到第十代孫盤庚繼位的時候,將都城遷徙至殷地,最終也就被稱之為殷商,而直到商朝被周所滅之后,殷商遺民便以故國為姓,將殷契稱為他們的始祖。
2. 源自地名
按照《通志·氏族略》的說法,古時候在今天河南省穎川境內(nèi)有一個叫做殷水的地方,在這里的原住民就以此地名為姓,這也是殷姓氏族中極為古老的一個分支,據(jù)說在唐朝時這里還叫做“磤”,但后來簡化才改為了“殷”,并且這里后來也搬入了大量的殷氏族人。
3. 源自北殷氏
北殷氏是商朝時期的東來民族,當(dāng)時于崆峒國有一支崆峒族來商朝朝貢,后來就吸收了其他氏族部落的人,比如羌族、戎族等,最終在周武王滅商之后,北殷氏就遷到了北方,直到秦漢時期才逐漸漢化簡化為殷姓,成為殷姓族人之一。
4. 源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
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殷姓也有很多族人是來自于少數(shù)民族改姓或者賜姓,其中包括了蒙古族、滿族、侗族以及土家族等,最典型的就是清朝的滿族,比如完顏氏的后裔就有改姓為殷姓、完姓以及顏姓的,其中殷姓主要是源自完顏氏中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的完顏·殷達(dá)呼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