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盜龍是一種獸腳亞目下的腔骨龍科恐龍,誕生于1.8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體型并不算大,體長普遍只有2米左右,屬于小型肉食恐龍之一,第一批化石出土于中國的云南省祿豐縣,這也是目前亞洲第一個發(fā)現的腔骨龍類恐龍化石。
盤古盜龍屬于腔骨龍科恐龍中體型較小的物種,平均體長也只有2米而已,臀高也只有50厘米左右,也就是不到成人的腰部高,體重也只有60公斤,這樣的體型在目前已經發(fā)現的770多種恐龍中僅僅只能排到504位,大小甚至還不如現代的一只山羊,整個體型類似似鵜鶘龍、鸚鵡嘴龍等小型恐龍。
盤古盜龍和大部分腔骨龍類恐龍一樣,都擁有著非常鋒利的牙齒和指爪,后肢修長但有力,奔跑能力非常高超,并且它的脖子和尾巴尤其修長,看起來整體就像是現代的鴕鳥,嘴巴則是呈現鳥喙狀,并且在邊緣處長有圓錐形且細小密集的牙齒,很容易就能將獵物撕碎。
盤古盜龍最早的一批化石就出土于中國云南的“恐龍之鄉(xiāng)”祿豐縣,當時處于07年,考古學家在侏羅紀地層中發(fā)現了一種類似祿豐龍的小型肉食恐龍,最終將其取名為盤古盜龍,這批化石就埋藏于大九渡村的一個斜坡之上,雖然有部分骨骼已經露出土地,并且有些風化破碎,但還是在兩天之后將其完好的保存送到恐龍谷之中。
盤古盜龍的這批正模標本完整度很高,其中從脊椎骨就能看出它的特點,比如它的頸椎骨達到了9節(jié),長度也達到了26厘米,而它的背椎則多達14節(jié),長度也在30厘米左右,要知道這足足占到了它臀高的三分之二。而就是這樣一種小型肉食恐龍,它的奔跑能力卻并不輸給大型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