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盲癥,學名“人面失認癥”,早在19世紀便被人們確定。由德國神經學家約阿希姆·博達默爾確定,1944年,蘇聯(lián)紅軍進攻德國,一名德國中尉后腦中彈被送到醫(yī)院。傷愈之后,這名中尉發(fā)現(xiàn)連打扮成護士的妻子也認不出來,甚至覺得鏡子里的自己很陌生。博達默爾研究了包括這個病例在內的3個病例,據(jù)此撰寫了一份47頁的醫(yī)學報告,成為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面孔失認癥的人。
臉盲癥分為三種:感知性臉盲、聯(lián)想性臉盲以及天生臉盲。感知性臉盲為后天形成,他們無法分辨所有人的臉;聯(lián)想性臉盲可以辨識面孔,然而無法將臉與對應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而天生臉盲則因為基因或者腦部天生存在的缺陷,生來便無法辨認人臉。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心理科學系的喬安娜·帕蒂尼認為,正常人能辨認80%的臉,而如果低于60%,則可以歸入臉盲癥范疇。研究者稱,臉盲癥發(fā)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在編碼面孔時基于各個部位,把注意力放在了單個的特征上,比如眉毛、眼睛或嘴的形狀,而不像普通人那樣對面孔進行整體識別。
上節(jié)臉盲測試的標準答案是:A、毛主席、B、奧巴馬、C、普京、D、希拉里、E、貝克漢姆、F、邁克爾、杰克遜。如果認識這些名人,卻辨識不出3個以上,可能就屬于中國數(shù)千萬臉盲癥大軍中的一員。假如你能認清韓國天團數(shù)十張量產的臉,卻純粹因為不知道上圖中的人而未達60%及格線,那么,不是臉盲,是社會盲……還有一個辦法,閉上雙眼,想象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的面容,如果腦子里沒有清晰的影像,那么你的認臉能力肯定不高,目前尚無法找到后天訓練提高人臉辨識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