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切齒龍 長有碩大的門牙(竊蛋龍中唯一的植食恐龍)

切齒龍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竊蛋龍科恐龍,誕生于1億2800萬年前的白堊紀初期,第一批化石發(fā)掘于中國遼寧省的北票市,擁有著獸腳類恐龍中唯一的植食性特征,頜骨的前端帶有非常平直的門牙,從而也以此命名為切齒龍。

切齒龍的外形特征

切齒龍雖然是屬于竊蛋龍科恐龍的一種,但按照它的顱骨結構來看,它很可能是介于虛骨龍和竊蛋龍之間的恐龍物種,因為它和大部分竊蛋龍不同的是,要知道竊蛋龍外形大多和鳥類很相似,比如巨盜龍等,比如鳥喙狀嘴、羽毛等。但是切齒龍沒有太多的鳥類特征,所以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這一分支中最早期的成員,有著非常特化的頭骨,不僅非常短而且位置還高。

而且最為神奇的一點就是竊蛋龍科恐龍全部都是以肉食為主,比如其他恐龍的卵或者昆蟲等,但是切齒龍卻擁有著一嘴植食性恐龍的牙齒,比如上頜骨的前端長有平直且遲鈍的門牙,只能切割樹葉,但很難刺穿肉類,而門牙的周圍更是生長了不少的臼齒,而這樣的牙齒只能做出磨損食物的動作,而很難將獵物撕裂,所以它可能也是竊蛋龍科中唯一一個帶有植食性特征的恐龍。

切齒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

最早的一批切齒龍化石是在中國的遼寧省北票市發(fā)現(xiàn)的,之后由徐星等人在02年的時候發(fā)布了論文,將其命名為“高氏切齒龍”,這都是因為這批化石中最顯眼的就是那兩顆位于嘴巴前端的門牙,就像是老鼠和兔子的牙齒一樣。而切齒龍的植物性特征的證據(jù)還不止這些,其實之后科學家還在它的胃石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植物的痕跡,這也就意味著獸腳類恐龍的生活范圍和食性范圍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

肉食恐龍延伸出植食性恐龍

科學家認為在都是肉食恐龍的群體中出現(xiàn)植食性恐龍是有可能的,這在演化學上叫做“趨同進化”,這往往與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切齒龍的存在很可能就是這樣來的,就像大熊貓屬于食肉目哺乳動物的一種,但是眾所周知熊貓最喜歡的就是竹子和竹筍,并且是地道的素食主義者。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