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大型蜥腳類恐龍:伊森龍 股骨就有65厘米長(是人的2倍)

伊森龍是一種最原始的蜥腳類恐龍之一,誕生于2.1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屬于植食性恐龍的一種,由于第一批化石是在泰國發(fā)現(xiàn)的,所以它的拉丁文名稱意為“東北泰國蜥蜴”。伊森龍最大的特點就是四肢著地爬行,并且股骨超長,屬于真正的蜥腳下目恐龍。

伊森龍的外形特征

伊森龍的頭部相對于身體是非常小的,它的牙齒則有著非常典型的植食性恐龍的特征,就像大安龍一樣,它的牙齒幾乎大多都呈現(xiàn)勺狀,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它主要是以四足著地進行活動,并且軀干非常的巨大,因為出土的股骨化石非常的修長,可達65厘米,是一位成年人的2倍之多,所以它的體重預估在15噸左右,屬于大型恐龍的一種,這也是蜥腳下目恐龍具有的典型特點。

伊森龍的生活習性

伊森龍的全身都是綠色的,這樣能夠在森林中進行很好的藏匿,也就是像變色龍一樣,一旦遇到危險伊森龍就會在樹林中一動不動或者進行躲藏,最終逃過敵人的視線。伊森龍屬于蜥腳下目恐龍,所以它的體型很大,但牙齒很小,不過由于牙齒呈現(xiàn)勺狀,所以能夠像耙子一樣咬住樹葉之后向后拉扯,最終將其扯下來進行咀嚼。

伊森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

伊森龍的第一批化石就是在泰國的伊森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其中包含了部分脊椎、肋骨以及股骨,尤其是股骨非常的惹人注目,因為股骨的長度達到了65厘米,并且這還是受到了嚴重磨損的未成年伊森龍的化石,所以可想而知它的體型到底有多么的巨大,科學家曾經推測它的體長可能已經達到了6.5米。

伊森在泰國的東北部,氣候干燥且人煙稀少,作為旅游資源豐富的泰國來說,伊森地區(qū)算是少數(shù)的沒有對外開放的區(qū)域,所以才有幸將伊森龍的化石保存下來并且發(fā)掘出出來,也導致伊森龍的拉丁文名字就是因此而來,含義為“東北泰國蜥蜴”。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