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兩足食肉恐龍:印度鱷龍 種屬被質(zhì)疑(化石僅一破碎顱骨)

印度鱷龍是一種兩足行走的肉食恐龍,誕生于7千萬年前-6500萬年前的上白堊紀時期,由于化石僅僅只有一個顱骨,并且已經(jīng)非常破碎,所以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將它和印度龍進行嚴格的區(qū)分,認為印度龍和印度鱷龍是指同一物種,當然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屬于疑名恐龍。

印度鱷龍的外形特征

印度鱷龍的體長普遍可達6米,屬于中型恐龍之一,被認為是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種,所以它有著非常典型的特征,腦袋比較短粗,尤其是吻部較寬,就像最小的阿貝力龍科恐龍-膝龍一樣,它主要是使用后肢進行活動,而前肢則比較瘦弱,頭頂部還帶有阿貝力龍科恐龍?zhí)赜械谋馄降墓陲,并且它的牙齒大多是非常細小的,但是且尤其密集,能夠很快的磨碎獵物的皮肉。

印度鱷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

印度鱷龍和印度龍一樣,目前都只僅僅發(fā)現(xiàn)了一個顱骨化石,并且這些化石都是在同一個地點發(fā)現(xiàn)的,就是印度的中心邦賈巴爾普爾,所以最初的時候有科學家認為它們就是同一物種,但是也有人并不認可這樣的說法,不過目前還無法得出準確結(jié)論,因為印度鱷龍的這批化石非常的破碎,所以基本上科學家沒法進行準確的研究,最終只能將印度龍和印度鱷龍歸于一類。

其實在提出印度龍和印度鱷龍可能屬于同一物種的說法之后,就有人認為印度鱷龍這一種屬需要被取消,但是當時科學家將印度鱷龍的化石與印度龍進行了對比鑒定,依然無法完全的確定這是正確的想法,所以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印度鱷龍是屬于疑名恐龍之一的,而它的種屬也存在很大的質(zhì)疑。

印度鱷龍的種屬關(guān)系

印度鱷龍最開始出土的時候被認為是異特龍科,但是在不久之后,艾力克·沃克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在經(jīng)過二次的研究和分析,他認為印度鱷龍應該是具備暴龍科特征的,不過也有人表示還是將其歸入肉食龍下目即可。直到后來發(fā)現(xiàn)了食肉牛龍,才確立了阿貝力龍科,這時印度鱷龍才有了自己的位置,在1986年的時候被正式的列為阿貝力龍科。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