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龍是一種蜥腳類恐龍,屬于植食性恐龍之一,主要使用四足進行行走,誕生于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而第一批華北龍化石出土時在中國的北部,當時據說用了整整5年才完全將其挖掘出來,最終化石完整度高達70%。
華北龍有著非常典型的蜥腳類恐龍的特點,外形非常像后凹尾龍,身體最高可達5米,體長更是可以達到20米左右,在770多種恐龍中排名達到了51位,堪稱超巨型恐龍的一種,和東北巨龍有著相似的體型,其中華北龍的脖子和尾巴都相較于軀干更長,差不多是軀干的一倍之多,用來走路的四足則比較粗壯。
華北龍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國的北部地區(qū)挖掘的,當時這批化石算是蜥腳類恐龍中存活時期最晚的。雖然華北龍的這批化石整整用了5年的時間才將其挖掘出來,但是這批化石骨骼的完整度達到了70%,所以它同時也是中國最晚且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之一,基本上來說算是全球罕見的,因為其他國家現在都只有零散的化石碎片。
華北龍和東北巨龍一樣,都是以挖掘地為名,主要是由專家龐其清河程政武等人進行的分析和取名,最終還為其建立了新的種屬,叫做華北龍科,并且設立了模式種不尋常華北龍,但是現在這一科屬還并不被大多數科學家廣泛的接受,所以使用的也比較少。
后凹尾龍與華北龍一樣,都是屬于蜥腳類恐龍,并且都生活在白堊紀,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它們的尾椎骨上有特殊的關節(jié),前端是圓潤的而后端則是凹陷的半球狀,所以它們的尾巴主要是傾斜的,而不是像其他蜥腳類那樣垂在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