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白堊紀鴨嘴龍科:格里芬龍 帶有碩大的鼻拱(人稱鷹鉤鼻)

格里芬龍是一種鴨嘴龍科恐龍,誕生于8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屬于大型恐龍的一種,體長最多可達9米,和慈母龍有非常密切的情緣關系。格里芬龍屬于植食性恐龍,最先發(fā)現(xiàn)于北美洲,最大的特點就是鼻部帶有凸起。

格里芬龍的外形特征

格里芬龍和大部分鴨嘴龍類恐龍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帶有非常明顯的鼻部拱起,鼻拱能在眼睛的前方形成一個非常高的小山丘,幾乎和背部的最高點相當。并且就在格里芬龍拱起的鼻子中心還帶有碩大的鼻孔,因此也有人將其稱之為鷹鉤鼻。格里芬龍的嘴巴前端呈現(xiàn)喙狀,是沒有牙齒的,但是深處則有非常整齊且密集的小牙,更便于啃咬和磨碎植物。

并且根據(jù)格里芬龍目前最完整的一批化石,能夠看出它的皮膚化石上帶有很明顯的鱗片痕跡,每個部位不同鱗片種類也不同,比如脖子處的鱗片就是正多邊形,而背部沿著身體中線的部分則帶有大量的錐形鱗片或者正方形鱗片,而在身體兩側的部分則帶有扇貝狀的長達3.8厘米的鱗片,而且這批化石可以說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好的皮膚化石。

格里芬龍的生活習性

格里芬龍和大部分的鴨嘴龍科恐龍一樣,都是徹頭徹尾的素食主義者,看它們的牙齒和嘴部骨骼就能知道。據(jù)說它高高拱起的鼻骨很可能是用來進行斗爭或爭奪配偶權的武器,就像費爾干納頭龍厚實的頭頂骨一樣。格里芬龍主要是依靠粗壯的后肢進行行走,但是偶爾也會用到前肢,使用四足行走。

格里芬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

格里芬龍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13年于北美洲的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發(fā)現(xiàn)的,當時正好位于雷德迪爾河附近,因此科學家認為格里芬龍也可能是長期生活在河流邊的。而第三批化石則是在美國的蒙大拿州發(fā)現(xiàn)的,年代比第一批更早,但是只有兩個骨骼碎片。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