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效應是一種比喻,曾有美國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種羚羊思維,我們總能看到羚羊在被獅子追逐時,總是會不明原因的停下來,甚至是撞向獅子,似乎像是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要奔跑。因此有人將這種現(xiàn)象用來比喻人在向著目標奮斗的過程中,由于忙碌而迷失,導致工作越來越亂,甚至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忙碌,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目標。
羚羊效應和青蛙效應一樣,都是來自與動物的感悟,最初是在美國心理學家考克斯的一次旅行中被發(fā)現(xiàn)的,當時他和約翰一起來到了賽倫吉提大平原,那里奔跑者無數(shù)的羚羊、獅子,他們就感嘆了一句“羚羊怎么多,真是一件好事!”可隨即非洲導游卻說,“否則,它們就會滅絕了”。后來考克斯很疑惑的詢問為什么,非洲導游便指著一只羚羊,開始耐心的解答。
在非洲的羚羊,即使是被獅子追趕,它們也跑不了不遠,因為它們總是會突然的停下腳步,并不是餓了或是累了,當再次發(fā)現(xiàn)天敵的時候,才會繼續(xù)本能的跑開,有時甚至獅子就在旁邊,羚羊也會無意識的停下,要不是它們的數(shù)量多,就在幾個月內(nèi)就會被消滅。因此這也引發(fā)了考克斯的思考,他覺得在商業(yè)領(lǐng)域也是這樣。
很多人最初設定了明確的目標,但你總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努力了一天半天的時間后,如果還沒有達到目標,他們就會覺得這個目標比想象的難太多,從而開始在這個地方停止思考。為了避免這種羚羊效應的思維,人們在工作中,應該每日總結(jié),才能知道自己離目標有多遠,我今天做了哪些努力,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明天更好的振作。
羚羊思維就是指一種習慣性思維,在向著目標奮斗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在一開始激情滿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天的目標開始越來越不明確,只是按照習慣性的思維,進行努力,但實際上可能是無用功,因此要想避免,就需要明確每天的目標,才能保證每天都是在進步的,才能越來越靠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