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朝孱弱的軍事能力和屢次對遼作戰(zhàn)失利來看,澶淵之盟是宋朝迫切需要的,連年對遼作戰(zhàn),大量消耗了北宋初期的國力和經濟,趙匡胤時期訓練的精兵禁軍,也在無能的趙光義兩次北伐遼國的戰(zhàn)役里損失殆盡。加上北宋沒有了燕云十六州這塊戰(zhàn)略要地,遼國的騎兵部隊可以輕易的就進入華北平原地區(qū),不用多久就可以直接打到開封城下。
而北宋丟了燕云之地和河套地區(qū)兩個大的產馬區(qū),沒有足夠的戰(zhàn)馬組成大規(guī)模的騎兵部隊,所以只能用步兵的血肉之軀去阻擋遼國的鐵蹄,自然是勝少負多,而遼國受困于人口和國力的不足,也難以一口氣拿下統(tǒng)一了整個中原地區(qū)的北宋。連年和宋軍作戰(zhàn)也極大的消耗了遼國的國力,雙方都已經感覺到仗已經打不下去了,所以澶淵之盟對于宋遼雙方都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相較于金國對于南宋羞辱般的和議,澶淵之盟還算是比較平等的談判條約。遼國國君主動放下姿態(tài),稱宋朝皇帝為兄長,自己是弟弟,自此遼國每年從宋朝那里得到歲幣和絲綢得以發(fā)展經濟,而北宋只花了相當于幾個縣一年的稅賦的金錢,就換了百年和平不算虧。這些給遼國的歲幣通過宋遼的邊境貿易很快就都賺回來了,更重要的是有了澶淵之盟遼國不再侵犯大宋邊境,宋朝才能集中精力數(shù)十年里專心對付西夏李元昊,澶淵之盟絕對是對宋朝有力的不算是恥辱的合約。
澶淵之盟的負面影響,就是中原王朝再也無法像漢唐那樣橫掃游牧民族了,而且宋朝也是漢人王朝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統(tǒng)一全國的政權,并且宋朝和遼國這樣游牧民族國家稱兄道弟,這在宋之前也沒有一個中原王朝這樣做過。在當時儒家文化的世大夫眼里卻是夠恥辱的,但也要看到漢朝和唐朝時期的匈奴和突厥都只是部落而已,但到了遼國和金國開始,游牧民族照搬漢人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開始成為一個國家,就比以往的部落要先進的多。
遼國、金國、西夏和蒙古的實力也比匈奴和突厥要高出不少,畢竟由政府運作了,生產各方面效率肯定提高了不少。遼國在蕭太后的帶領下想過滅掉宋朝,但是當時在前線寇準逼著宋真宗親征,使得宋軍士氣大振,各地勤王大軍到來,宋朝軍隊的數(shù)量超過了遼軍不說,大部分宋朝禁軍實力已經在戰(zhàn)爭中得到了錘煉,底蘊猶在。
而且遼軍大將病死,更是打擊士氣,所以遼軍被迫放棄了統(tǒng)一,但是依然得到了大量的金錢,之前戰(zhàn)爭拿下的土地也沒有被宋軍收復,整個長城大半落到遼軍手里,中原王朝從此面對遼軍劫掠之前,要付出原來6倍以上的損失,才能驅逐打草谷的遼軍騎兵,而且后來遼國還不斷威脅,最后賠款直接翻倍,如果不是金國強勢崛起,遼國甚至能把宋朝拖死。
宋朝自身就是個自誕生起,就有先天缺陷不足的政權,重文輕武的政策,從宋朝建立到滅亡的三百多年一直是主流思想,這也導致宋朝軍事能力比起漢唐差了不止一大截。加上宋朝的募兵制實行的很爛,專門招募受災的流民當兵防止發(fā)生暴亂。還有就是招募地方上的地痞、無業(yè)者、充軍囚犯這些人參軍入伍,想想這種兵員和遼國、金國、西夏以及蒙古的鐵騎遇上怎么能打贏呢,所以宋朝的滅亡,等于是自己給自己挖坑最后把自己給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