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嫦娥五號返回艙:為何被燒的面目全非?回來時到底經歷了什么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探索和征服無垠的宇宙一直是我們永恒的追求。而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一顆神秘的天體在我們眼前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它就是月球。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人類想象力的源泉和浪漫的象征,它引發(fā)了我們對未知的好奇心和對探索的渴望。

月球作為地球的近鄰,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目標之一。它是夜空中最亮的天體,它的表面藏著無數的謎團等待著我們來解開。月球的起源、構成和演變一直是科學家們探索的焦點。

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邁著堅定的步伐,成為了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類。

他的腳印永遠留在了月球上,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里程碑之一。從那一刻起,人類開始了對月球的深入探索,每一次任務都帶來了新的發(fā)現和突破。

通過探測器和登月任務,人類已經揭開了一部分月球的面紗,但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國也逐漸具備了探索月球的能力,嫦娥計劃應運而生。嫦娥五號更是為我們帶回了月球樣本,然而細心的朋友會發(fā)現,原本雪白干凈的嫦娥五號返回艙卻被燒得幾乎面目全非,這是為啥呢?它在返回的路上到底經歷了什么?

人類探月史

人類的探月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的太空競賽時期,這是美國與蘇聯(lián)之間為爭奪太空科技和軍事優(yōu)勢而展開的競爭。蘇聯(lián)在1957年成功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斯普特尼克一號,這引發(fā)了美國對自身在太空領域的落后感和對國家安全的擔憂。作為回應,美國政府決定加大太空探索的力度,并在1961年由時任總統(tǒng)約翰·F·肯尼迪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在十年內將人類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這就是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探月被美國人視為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月球是地球最近的天體之一,研究其起源、演化和構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過程。通過收集和研究月球表面的樣本,科學家可以揭示地球和月球的共同之處和差異,進一步探索太陽系其他行星的特征。

當然,探月也具有國家間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在冷戰(zhàn)時期,美國和蘇聯(lián)之間的太空競賽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象征。成功登月不僅象征著科技和工業(yè)實力的勝利,也意味著對軍事優(yōu)勢的爭奪。探月任務的成功對美國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國家形象和聲譽的象征,可以加強國內的團結和自豪感。

美國在1969年至1972年期間進行了六次載人登月任務,分別是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阿波羅14號、阿波羅15號、阿波羅16號和阿波羅17號。這些任務共從月球上采集了約382公斤(842磅)的巖石和土壤樣本。這些樣本被帶回地球,并在NASA的約翰遜航天中心的月球樣本實驗室中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到了后期,美國為了結交各國曾把月壤當禮物,中美建交時期我國也曾獲得1克作為禮物。當時的許多研究都是在這1克月壤上做的文章,樣本雖少,卻引起了我國探月的熱情。

嫦娥工程

嫦娥探月工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當時世界范圍內的太空探索正經歷著新一輪競爭。隨著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國家在太空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決定加大對航天事業(yè)的投資和發(fā)展,以提升中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地位。

2004年,我國正式提出嫦娥探月工程加護,工程以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仙女嫦娥命名,象征著中國人民對太空探索的憧憬和追求。嫦娥探月工程被分為三期進行,每一期都有特定的目標和任務。

截至2021年,嫦娥探月工程已經取得了多項重要成就。從2007年最早的嫦娥一號開始,我們獲得了一系列月球影像和科學數據,為后續(xù)任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基礎。2010年發(fā)射成功的嫦娥二號包括一個繞月探測器和一個月球著陸器,成功實現了繞月飛行和月球軟著陸。

2013年發(fā)射成功的嫦娥三號則包括一個繞月探測器和一個月球著陸器。月球著陸器成功實現了軟著陸,并釋放了一輛名為"玉兔號"的月球車。嫦娥三號任務還成功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和探測活動,為月球和地球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樣本。

此外,嫦娥四號任務于2019年成功實現了月球背面軟著陸,并成為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進行探測的任務。嫦娥四號還攜帶了玉兔二號月球車,此前發(fā)射的玉兔號已經在2016年超額完成任務后停止工作。玉兔二號的使用壽命比玉兔號更長,直到今年仍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工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嫦娥五號任務。

嫦娥五號任務

嫦娥五號任務于2020年11月24日成功發(fā)射。任務包括一個月球探測器和一個月球樣品返回艙。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進行著陸和采樣任務,采集了1731克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采樣完成后,月球樣品返回艙與月球探測器成功進行了自動交會對接,并將采集的樣本轉移至返回艙中。

隨后,嫦娥五號返回艙脫離月球軌道,執(zhí)行了長時間的航天器在月球附近的飛行任務。在返回航程中,返回艙成功實施了樣品封存和保護措施,確保樣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最終,嫦娥五號返回艙于2020年12月17日成功著陸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預定著陸場點,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lián)之后第三個成功實現月球樣品返回的國家。

不過人們看了返回艙之后,卻對它被燒焦的返回艙充滿了疑問,它到底經歷了什么?

返回艙為何被燒焦?

返回艙在返回地球時會經歷高速進入大氣層的過程。我們常說7.9km/s是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號返回艙已經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達到了10.9km/s(第二宇宙速度為11.2km/s)。這會導致摩擦產生高溫,使得返回艙外殼表面溫度劇增。為了應對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采取了燒蝕防熱的策略,使用耐燒材料制成的防熱層來吸收和燒蝕掉大部分的熱量,以保護內部結構和樣品的安全。也就是說外層會有一層保護,我們看到的被燒焦的痕跡實際上就是保護層被燒掉留下的。

此外,"黑障"也是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之一。在大氣層高程較為稠密的區(qū)域,溫度極高,分子發(fā)生電離形成自由電子和正離子集合體,導致返回艙周圍出現黑暗和電離現象。這會導致儀器失靈和與地面指揮中心的聯(lián)絡中斷,給著陸位置的定位帶來困難。嫦娥五號返回艙也經歷了將近3分半鐘的黑障階段,這期間外殼仍在燃燒,內部則一片黑暗。

值得一提的是,載人航天飛船也會經歷這些困難。那時返回艙外部是高達幾千度的高溫,即使有科技的保證,想必人也是會害怕的。從這一點來看,也不得不佩服那些執(zhí)行航天任務的宇航員們。

結語

目前我國嫦娥探月工程已經處于第一階段——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后期,預計2024年將發(fā)射嫦娥六號,嫦娥六號將在月球背面著陸,并實現人類首次月背采樣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將在2030年前邁入第二階段——實現載人登月任務。該任務暫定為“嫦娥八號”任務,它將與嫦娥七號任務一起,組成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我國正一步步實現嫦娥工程的最終目標——建立月球基地。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