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垠的宇宙中,隱藏著無數(shù)個神秘的領域,其中一個引發(fā)了人類無盡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平行宇宙。平行宇宙是一種超越我們熟知的現(xiàn)實的存在,它們與我們的宇宙共同存在,但卻在不同的維度和時間軌跡中演繹著獨立而多樣化的故事。
當我們想象平行宇宙時,我們不禁思考著這個世界的不同可能性。也許在某個平行宇宙里,地球上的歷史發(fā)展出了不同的軌跡,一切都與我們所熟知的完全不同。在另一個平行宇宙里,科技的進步可能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象,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奇跡。還有一些平行宇宙,可能與我們的宇宙相似,但微小的變化卻引發(fā)了巨大的影響,讓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平行宇宙的概念早在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上就有所探討。量子力學中的多世界理論就是其中之一,它提出了宇宙的分支結構,每個分支代表一個可能的現(xiàn)實。這種理論認為,在每個瞬間,宇宙會產(chǎn)生無數(shù)個分支,每個分支都是一個平行宇宙的誕生。
盡管平行宇宙仍然屬于科學界的探索領域,但它已經(jīng)成為文學、電影和藝術作品的常見主題。從《時間機器》到《黑鏡》,從《星際穿越》到《終結者》,平行宇宙的概念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讓我們思考和質疑現(xiàn)實世界的本質。
然而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嗎?物理學家們曾進行過離奇的雙縫實驗,或許揭示了平行宇宙的存在。
光微粒說與光波動說
18到19世紀,關于光到底是以粒子還是波動的形式傳播的爭議很大。在17世紀,牛頓提出了他的光學理論,認為光是由微小的粒子(被稱為光子或光線)組成,這些粒子以直線的方式傳播。根據(jù)牛頓的觀點,光的顏色是由這些微小粒子的屬性決定的,不同顏色的光對應著不同類型的粒子。牛頓通過一系列實驗和推理來支持他的粒子理論。其中包括他的經(jīng)典實驗,比如將白光通過一個棱鏡,產(chǎn)生了光的分散現(xiàn)象,形成彩虹色譜。他還提出了粒子理論來解釋光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現(xiàn)象。
然而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認為光是像聲音一樣以波的形式傳播。為了證明這一點,托馬斯·楊設計了著名的雙縫實驗,希望能夠觀察到光的干涉現(xiàn)象,從而支持光的波動理論。
他在一個不透明的隔板上,開了兩個非常細小的狹縫,使光能夠通過。光源照射在這個隔板上,然后在隔板后面放置一個接收屏幕。當光通過兩個狹縫后,就會在屏幕上形成圖樣。如果光束是由經(jīng)典粒子組成,那么屏幕上就會顯示兩條對應縫隙形狀和大小的單縫圖樣總和;然而事實上光通過兩個狹縫后會出現(xiàn)干涉現(xiàn)象,出現(xiàn)一系列明暗相間的條紋。這種情況是因為光在傳播中,像是水波一樣產(chǎn)生了互相干擾,這證明了光其實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在此之后,光微粒說逐漸式微,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在光電效應理論上的突破。
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光電效應中,金屬表面受到光照射后,會發(fā)射出電子。根據(jù)傳統(tǒng)的波動理論,預期光的能量會被連續(xù)地傳遞給金屬中的電子,直到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才能從金屬表面解脫。然而,實際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當光照射的頻率高于某個閾值(稱為截止頻率)時,電子會立即發(fā)射出來,即使照射光的強度很低。這是與波動理論不符的。
愛因斯坦提出的解釋是,光的能量是由一系列離散的能量單元組成的,這些能量單元被稱為光子。光子具有粒子性質,每個光子攜帶一定的能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當光照射到金屬時,光子與金屬中的電子發(fā)生相互作用,將能量轉移給電子。只有當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屬中電子的束縛能時,電子才能被解脫出來。
這個理論突破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質,并解釋了光電效應的觀察結果。它對于量子力學的發(fā)展和對光的本質的理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愛因斯坦的解釋中,光既可以解釋為粒子(光子),也可以解釋為波動(波動性質的干涉和衍射現(xiàn)象),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離奇的雙縫實驗
在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后,科學家們對雙縫實驗進行了升級。在傳統(tǒng)的雙縫干涉實驗中,當我們不對光子進行觀測時,光通過兩個狹縫形成干涉條紋。這是因為光被視為波動性粒子,
同時通過兩個狹縫后,在接收屏幕上產(chǎn)生干涉現(xiàn)象,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為了監(jiān)測光子到底通過了哪個縫隙,科學家們加裝了能檢測光子的探測器,這時離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在接收屏幕上我們只會看到光點的分布,而不再觀察到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起初科學家們以為是實驗設備處了問題,但更換實驗設備,并重復進行多次實驗后都是這個結果。這個變體實驗引發(fā)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觀察者的選擇是否會影響實驗結果?
縱觀整個實驗,觀察者的選擇并不會改變光子通過的具體狹縫,也無法預測光子在探測屏上的具體位置。這些結果是完全隨機的,無法被觀察者的選擇所操控。但事實是當我們觀測或測量量子系統(tǒng)時,我們的觀測行為會干擾到系統(tǒng)自身的狀態(tài)。在雙縫干涉實驗中,觀測光子的行為改變了光子的傳播方式,從而影響了實驗結果,就好像光子“察覺”到了人的監(jiān)視,從而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實驗結果。
平行世界的存在
1909年,杰弗里·泰勒爵士設計了一個精致的雙縫實驗,他使用極弱的光源使得每次只有一個光子通過雙縫。結果屏幕上依舊顯示出干涉圖樣(明暗相間的條紋),這顯示出這個光子具有自己干涉自己的能力,它似乎能夠同時通過兩個狹縫。后來人們繼續(xù)用單電子做實驗,發(fā)現(xiàn)電子、中子、原子、甚至分子,都具有這種不確定性和隨機性,人們稱其為量子態(tài)。
物理學家們又仿照之前的實驗,試圖通過儀器測定電子究竟通過了哪條縫。結果發(fā)現(xiàn)同一時間永遠都只有一個儀器偵測到電子,而且屏幕上也不再顯示出干涉圖樣。
為此,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提出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釋”:當我們沒有觀測時,量子粒子(如電子)可以通過兩個縫隙同時存在的概率幅分布。這意味著粒子的量子態(tài)是一個疊加態(tài),包含了通過每個縫隙的概率幅。然而,當我們進行觀測時,例如放置一個檢測器來確定粒子通過哪個縫隙時,量子系統(tǒng)會發(fā)生量子坍縮,從而確定粒子的位置。這意味著粒子坍縮到一個確定的狀態(tài)上,只通過其中一個縫隙。觀測的過程會與量子系統(tǒng)相互作用,引起量子態(tài)的坍縮。
另一個著名物理學家埃弗雷特則為此提出了著名的多世界解釋,當我們對量子系統(tǒng)進行觀測或測量時,并不會導致量子態(tài)的坍縮。相反,系統(tǒng)的量子態(tài)會分裂成多個并行的分支,每個分支代表一種可能的測量結果。換句話說,觀測過程不會導致唯一的結果,而是在不同的分支中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
在多世界解釋中,每個分支都代表一個"世界"或"實體",這些世界在觀測過程中同時存在,但彼此相互分離。簡單來說,就是電子在通過雙縫后,實際上分成了兩個世界,一個世界只能觀察到它通過左邊狹縫,而另一個世界則只能觀察到它通過右邊的狹縫。薛定諤的貓也是同理,世界因為觀察分成了兩個,一個是原子衰變貓死了的世界,另一個是原子沒有衰變,貓還活著。
結語
雙縫實驗堪稱世上最離奇的實驗,它測量出的量子特性暗示著平行宇宙的存在,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尋常的認知;蛟S在世界上真有無數(shù)個平行世界,也有無數(shù)個“我們”。
最后,由于平臺規(guī)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