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一路睡到火星?NASA研發(fā)冬眠艙技術(shù),能讓宇航員睡180天

雖然目前的探測器速度已經(jīng)能達到每秒數(shù)百千米,但對于大型載人飛船來說,這個速度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不論是馬斯克的重型獵鷹,還是未來的超級星艦,都要歷經(jīng)差不多180天的航行,然后才能抵達火星,好在過去20多年間的國際空間站實驗,已經(jīng)證明了人體是可以長時間待在太空生活的,至少能待個一年半載。

未來載人登上火星的飛船,也只是現(xiàn)有火箭的加強版而已,核心技術(shù)上不需要什么大突破,只要確保堆疊的大量發(fā)動機不爆炸就行。

因此不論是人員還是硬件,都已經(jīng)符合了載人登陸火星的標準,但還有“一件小事”正在困擾著NASA,以及未來所有的載人遠距離登陸任務。

那就是后勤問題

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載人登月,宇航員們在7天的航程結(jié)束返回地球后,一個個蓬頭垢面跟營養(yǎng)不良一樣,雖然在后來的國際空間站上,宇航員們終于過上了體面生活,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后勤物資的極大消耗,以至于每隔一段時間,地面指揮中心就得發(fā)射貨運飛船對接國際空間站,為上面的成員送去大量物資。

因此未來宇航員前往火星的180天里,光是需要的水和食物機會占據(jù)飛船空間的絕大部分,甚至不排除專門發(fā)射物資飛船“伴飛”的可能性,但這樣一來探索火星的成本也會大大增加,那么有沒有一種經(jīng)濟又實惠的方法,解決長時間宇宙航行過程中的后勤補給問題的?

NASA告訴你:有

作為地球上最了解太空的機構(gòu),NASA一直在研究的“休眠倉”技術(shù),就是最理想的遠距離太空航行的后勤解決方案。根據(jù)計算,如果宇航員們在180天的航程中都在休眠倉里冬眠,那么就能節(jié)省70%的食物和水,為將來到達火星后留下更多物資。

但最重要的一點NASA其實沒怎么提,那就是休眠倉還具備解決心理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的功能,畢竟在長達半年的孤寂太空旅行中,如果宇航員彼此之間鬧矛盾了,那可就全都完玩了,因此讓宇航員們睡足180天,醒來直接降落火星,熱火朝天建設(shè)火星基地,才是休眠倉最值得點贊的地方。

休眠倉的基礎(chǔ)技術(shù),其實是低溫治療

也就是一種把體溫降到零下12攝氏度到零下15攝氏度左右,最大程度降低人體新陳代謝速度,但又不至于危害到人體健康的技術(shù)。

不過在長達180天的,幾乎算是靜止狀態(tài)的休眠生活中,宇航員們大概率還是會做夢的,并且夢境還會持久又真實,在此我們只能祈禱宇航員不會做噩夢,因為噩夢醒來之后往往需要更長的緩沖時間,來提醒自己剛才是在做夢。

而如果一個噩夢持續(xù)了180天的話,宇航員醒來后的記憶和認知能力大概率會受到影響,人體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緩過來,甚至可能緩不過來,畢竟精神上的認知問題和創(chuàng)傷,在地球上都很難治療,太空中就更難了。

目前NASA的冬眠艙項目,已經(jīng)開始對動物們進行長期測試了,下一步就是人體的短時間測試,然后再一步步延長測試時間,直到技術(shù)趨于完善和成熟,能滿足未來的長時間太空航行任務為止。

其實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冬眠艙技術(shù)完全被看作是人類在時間上的首次獨立行走,因為它賦予了人類短時間內(nèi)跨越時間的能力,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這項技術(shù)在地球上的蔓延。

因為科技的發(fā)展以及讓很多人相信了“明天會更好”,所以冬眠艙技術(shù)普及后,除了絕癥患者外還會有一大批向往未來的人躺進冬眠艙里,去奔赴那美好的未來天堂。

而剩下大部分,因為沒錢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沒去冬眠的人,就只能在灰頭土臉的現(xiàn)實中為冬眠者們建立天堂了。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