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朱棣的角度,他心中應該充滿了疑惑。太子朱標去世后,剩下的兄弟中誰的能力能夠超過他?然而,朱元璋卻選擇了隔代傳位,扶持15歲的孫子朱允炆繼位。對于驕傲的朱棣而言,這是何等的難以接受。
一、太子朱標的輝煌
太子朱標在13歲時被立為太子,到了23歲時已經(jīng)能夠協(xié)助朱元璋處理國家政務(wù),甚至下令說:“今后一切政事,并啟太子處分,然后奏聞。” 這意味著,除了軍國大事外,幾乎所有事務(wù)都由太子朱標負責。朱元璋對太子的滿意可見一斑。
如果太子朱標仍然在世,那么朱棣或許會默默忍受。但是,一旦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朱元璋為何不能從其他兒子中選出一個有才能的繼承人呢?為何非要傳位給15歲的孫子朱允炆呢?朱棣對此感到不滿。
二、朱棣的卓越才能
太子朱標去世后,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朱棣的能力最為出眾。歷史記載顯示,朱棣與朱元璋的性格最為相似,同時朱元璋對他這位四子也非常器重。
朱棣于公元1360年出生,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對決的緊要關(guān)頭。朱棣的出生時,朱元璋幾乎沒有時間關(guān)注他。然而,朱元璋將朱棣封為燕王,并將北平劃歸為其封地,表明了他對朱棣的喜愛。北平不僅是元大都,也是北方最重要的軍事要塞。
三、燕王的成長與朝廷教育
朱棣在10歲時被封為燕王,在等待就藩的日子里,他接受了嚴格的教育。朱元璋讓他居住在鳳陽老家,體驗民間疾苦。朱棣后來回憶道:“朕少時嘗居鳳陽,民間細事,無不究知。” 朱元璋還親自解決了朱棣的個人問題,親自與徐達談判,要求將徐達的長女許配給朱棣。
公元1390年,30歲的燕王朱棣征討蒙元丞相平章乃兒不花。他在這次戰(zhàn)役中取得勝利,朱元璋非常高興,認為未來的北伐任務(wù)可以交給朱棣。在朱元璋的計劃中,朱棣是保衛(wèi)太子朱標的堅實屏障。
四、削藩之舉與朱棣的反擊
無論朱棣有多出色,朱元璋仍然在朱允炆15歲時,將其封為皇太孫,并在死后直接傳位給他。朱允炆登基后,他實施了削藩政策,但手段過于急迫,導致藩王們感到不安,甚至一些人準備“狗急跳墻”。
朱允炆在位的第一年就大刀闊斧地削掉了5位藩王。在準備對實力最強的燕藩下手時,他卻踢到了鐵板。公元1399年八月,朱棣以“清君側(cè)”的名義發(fā)動“靖難”戰(zhàn)爭,取得勝利,稱帝,而朱允炆則葬身火海(或逃亡)。
五、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
1、朱元璋一貫主張立嫡立長的原則。如果他自己都不遵守這一規(guī)矩,后代君主又如何會認真遵循呢?雖然選擇一個有才能的王子繼承皇位對治理大明有利,但這也有可能對日后的皇位傳承造成不利影響。
2、朱棣在朝中并沒有太多的支持者。太子朱標去世前,朝中大多數(shù)勢力都是他的支持者。朱標去世后,這些支持者并不會立即支持朱棣成為太子。相比之下,朱允炆更容易被文臣們接受,他成為新君是大勢所趨。
3、朱棣的軍事能力突出。盡管在戰(zhàn)亂時期,這是一個優(yōu)勢,但大明剛剛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需要休養(yǎng)生息。如果朱棣繼續(xù)北伐,對大明的發(fā)展將十分不利。
或許在朱元璋的眼中,朱棣作為藩王,守好北方的屏障就足夠了。治理大明的責任還是交給孫子朱允炆,而在他去世后,朱允炆卻迅速削藩,朱棣則敢以弱勝強。朱元璋的各種布局最終都成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