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若吳三桂在犯了第一個戰(zhàn)略錯誤上后能醒悟,恐怕最后已改朝換代了

◑ 前言

在康熙12年的時候,平西王吳三桂帶領(lǐng)著四鎮(zhèn)十營的文武百官在大殿上舉起了叛旗,同時改變了國號為“周”,以康熙十三年為元年,自稱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

吳三桂反清的行動虛張聲勢,為了鼓舞士氣,他制定了官制并列舉了各將軍的名號,其中包括金吾前后左右四將軍、左右兩翼將軍、左右兩掖將軍、鐵騎前后左右四將軍、驍騎前后左右將軍,還有奮威、仁威、親威、龍威、綏遠、懷遠、勇略等將軍。同時,他還建立了六曹、中書省等機構(gòu),以便日后推行政務。

吳三桂封授了文武群臣的官職,展現(xiàn)了他既年邁又威武的形象。他手下的將士以及駐扎在云南的士兵戰(zhàn)斗力十分強大,即使面對八旗精銳的對抗,也絲毫不示弱?滴趸实墼诔贩獣r已經(jīng)有所準備,但仍然被吳三桂的行動所出乎意料,叛軍從云南出發(fā)幾乎沒有遇到什么阻力就占領(lǐng)了貴州。

康熙13年的112,吳三桂出發(fā)自貴陽,二十日便到達了鎮(zhèn)遠。接著在二月份他繼續(xù)進軍到湖南,在三月份,湖南全境都被吳軍控制,他的大軍繼續(xù)南進,抵達了長江。從起兵反叛到占領(lǐng)湖南,吳三桂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進入四月份后,吳三桂將重兵駐扎在長江的南岸,展現(xiàn)出強勢的姿態(tài)?梢哉f,一旦吳軍跨越長江,清廷將難以挽回局勢。然而,不幸的是,就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吳三桂犯下了兩個致命的錯誤,最終導致了失敗的結(jié)局。

◑ 用人不當

在吳三桂麾下的幕僚中,有一個類似于劉伯溫的人物,名叫方光琛。他聰明才智過人,是吳三桂長期以來信賴的軍事謀士。

吳三桂之所以起兵造反,內(nèi)心其實是頗為糾結(jié)的。他原本希望清廷能像明代一樣,讓他世世代代駐守在云南。然而,康熙皇帝雄才大略,自然不會容許異姓藩王在自己的統(tǒng)治下獨立存在。此外,吳三桂的長子和四個孫子一直被質(zhì)押在北京,他的妻子和愛妾陳圓圓都極力反對他背離清廷。吳三桂最終堅守自己的信念與清廷為敵,主要受到了婿侄吳應麟、胡國柱、夏國相等人的慫恿。

這三個人與方光琛素來不合,再加上方光琛本人在生活方面有些不檢點,因此受到了吳應麟等人的排擠。吳三桂起兵后,將方光琛留在后方擔任巡撫,并不讓他隨軍。吳三桂由此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謀士,而方光琛所言的很多觀點后來都被事實所證實。

舉個例子,方光琛曾預見到吳應麟的貪婪和無才。他曾勸告吳三桂不要將財政大權(quán)交給吳應麟。然而,吳三桂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反而讓吳應麟掌管軍糧器械,并在岳州駐軍時下令備足三年軍糧。吳應麟借此機會暗中販賣軍糧,暴利非凡。然而,當岳州城被清軍圍困時,卻因為糧食短缺導致了戰(zhàn)事的失敗。更令人震驚的是,吳應麟還有意殺害吳世璠,企圖篡奪吳家的家族地位。

 猶豫敗北,戰(zhàn)略失誤

在吳三桂起兵后,他迅雷般地占領(lǐng)了云貴地區(qū),掌控了川湖地帶,形勢一片大好。當時,清軍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朝廷正忙于調(diào)集軍隊,來不及進行布防。這正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時刻!吳三桂如果能渡過長江迅速北上,或是攻下九江切斷南北通道,又或者占領(lǐng)關(guān)東、巴蜀等地,為將來的發(fā)展儲備力量,都將產(chǎn)生巨大的作用。

然而,吳三桂過于保守,對這些建議毫不采納,幾十萬大軍就這樣停留在長江以南,原地不動。而時間卻一天天過去,這給了清軍創(chuàng)造有利局面的機會。

雖然吳三桂經(jīng)驗豐富,他并非目光短淺,問題關(guān)鍵在于他對起兵造反的信念猶豫不決。就在他發(fā)表反清檄文之后不久,他私底下又給康熙皇帝上了一份奏疏,與檄文的內(nèi)容完全相悖,這表明他希望通過兵威來威脅朝廷,希望讓自己世代駐守云南。正因為如此,吳三桂才不愿輕易與清軍決戰(zhàn)。他自順治元年投降清廷,這么多年與清人共事,也深知八旗軍隊的強大之處。

吳三桂麾下的諸將一再催促他與清軍展開決戰(zhàn),但是吳三桂卻說,他經(jīng)驗豐富,知道八旗軍隊的騎射是無法阻擋的,而自己的軍隊擅長山地戰(zhàn)斗,依山阻水還可以自我保護,但如果到了平原地帶,絕對不是八旗鐵騎的對手。所以,在吳三桂看來,只要能實現(xiàn)通過劃江而治的目標,或者世代駐守云南,他就決不愿消耗自己的實力。

相比吳三桂的猶豫不決,康熙皇帝信心十足,堅決要除掉吳三桂。康熙十三年四月,康熙下令處死吳應熊,徹底切斷了吳三桂的退路,迫使他不得不與清軍決戰(zhàn)。吳三桂原本的計劃被徹底打破,他的愛子和幼孫成為犧牲品。更重要的是,此時清軍已經(jīng)做好了部署,各省軍隊也已集結(jié)完畢,正準備與吳軍一決高下。直到那個時刻,吳三桂才悔不當初,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做出與清軍決戰(zhàn)的決定。

通過吳三桂起兵造反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現(xiàn)實情況。一方面,吳三桂的初衷是借助兵力來威脅清廷,達到分裂割據(jù)的政治目的,他并不想與朝廷完全決裂;另一方面,吳三桂低估了康熙皇帝的決心,拖延時間而不愿進攻,導致了戰(zhàn)略決策上的重大失誤。

如果吳三桂沒有犯下這些錯誤,結(jié)局可能會完全不同,也許會出現(xiàn)改朝換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可能。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