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每秒600公里,正讓銀河系飛速靠近的巨引源,究竟是什么?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jīng)準確地知道人類所在的太陽系,處于銀河系的第二旋臂,也就是位于銀河系郊區(qū)的獵戶座旋臂上。

但正如地球在繞太陽公轉,太陽在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樣,身處銀河系之內(nèi)的太陽,此刻也在被銀河系帶著奔向宇宙深處,速度更是高達600km/s,預計37.5億年后,飛奔的銀河系就會和此刻還位于254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撞上。

當兩者融合為一個新的星系“銀河仙女系”后,該星系就又會繼承原來銀河系的運動路徑,繼續(xù)以每秒數(shù)百公里的高速向宇宙深處飛奔。

那么它會去哪兒呢?

40多年前,宇宙學家在研究微波背景輻射圖時,發(fā)現(xiàn)銀河系的一側比另一側的溫度要稍微高一點,這種溫度差反映到速度上,就是星系兩側恒星每秒數(shù)百千米的速度差,而這意味著在遙遠的宇宙深處,肯定還有一個質(zhì)量非常強大的不明天體,正在用自身的引力遠距離拉扯銀河系,拖拽銀河系。

天文學界把這個未知的引力源稱為“巨引源”,它就像是宇宙深處隱匿著一頭巨獸,雖然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但它卻能對銀河系施加影響,而無法看到它的原因,則是因為它躲在銀河系塵埃帶的后面,也就是地球夜空中那條銀河遮擋住了它,因此包括哈勃望遠鏡在內(nèi)的光學望遠鏡,是無法透過塵埃帶一窺巨引源的。

唯一能感覺到巨引源存在,只有射電望遠鏡,比如我國貴州大山深處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無線電波段下,巨引源的射電信息是可以透過塵埃帶阻擋來到地球的,而它的真實面目也開始逐漸被揭露。

簡而言之,巨引源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是銀河系最大的上級天體結構。

從宇宙星系運動分布上來看,包括銀河系在內(nèi)的所有天體系統(tǒng),都隸屬于質(zhì)量更大引力更強的上級天體系統(tǒng),比如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以及三角星系,跟周圍數(shù)十個小星系構成了本星系群,直徑達到了1000萬光年。

而本星系群又和獵犬座星系團、波江座星系團等組成了本超星系團,由于本超星系團的中心大約在室女座星系團的位置,所以本超星系團在朝著室女座星系團的核心區(qū)域運動,直徑達到了1.1億光年。

室女座超星系團從外形上看,其實像一根根羽毛上的分叉,如果我們把觀測尺度進一步拉大,就會發(fā)現(xiàn)長達1.1億光年的室女座超星系團,也不過是一個龐然大物所延伸出來的一條“臂”,而這條星系巨臂的主體,就是覆蓋范圍達到了5.2億光年,質(zhì)量相當于10萬個銀河系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而所謂的巨引源,就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中心的矩尺座超星系團,這是一個擁有上萬個星系,且互相糾纏的復雜引力集合體,質(zhì)量達到了太陽的1000萬億倍,距離地球2.2億光年,所以說銀河系在向巨引源沖刺的過程,只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內(nèi)的兩個下級天體系統(tǒng)之間的故事而已,并不是宇宙層面的大事件。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內(nèi),除了室女座與矩尺座外,還有“孔雀-印第安超星系團”,以及“長蛇-半人馬座超星系團”,由它們組成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在外表上仿佛一只巨大的水母,延出的絮狀物的結構就是超星系團本身,其內(nèi)往往散布著數(shù)十萬個銀河系體量的星系,至于太陽系和地球,在這個巨大的天體系統(tǒng)中連一粒沙子都算不上。

總體而言

以目前的觀測技術,天文學家對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測繪其實并不十分準確,因為巨引源所在的矩尺座超星系團,此刻也在朝著宇宙深處運動,就像銀河系朝巨引源運動一樣,所以研究人員推測,在巨引源之后一定還存在更大的宇宙結構,但礙于距離的遙遠與星際塵埃的阻擋,天文學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在現(xiàn)代宇宙模型里,單體尺度最大的宇宙結構是宇宙長城,而像拉尼亞凱亞這樣的超星系團,只是宇宙長城中的節(jié)點而已,也許有朝一日人類掌握蟲洞技術,能親身到達銀河系之外的時候,宇宙的整體面貌才能展現(xiàn)在眼前。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