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許多忠心輔佐幼主的大臣,但能讓君主當(dāng)眾說出“君可自取”的話的,恐怕只有劉備和諸葛亮了。這是一種信任和尊重的最高體現(xiàn)。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不僅有著卓越的才能和遠(yuǎn)大的抱負(fù),更有著高潔的品格和忠貞的節(jié)操。他是古今之間最為光輝的君臣之范。
諸葛亮在劉禪時期掌握了蜀漢的實權(quán),他的地位可以與曹操在漢獻(xiàn)帝時期相媲美。他府下的官員,即使朝廷官位不高,也比那些高官顯要更有權(quán)勢。諸葛亮雖然是權(quán)臣,但他從不濫用權(quán)力,從不謀求私利,從不背叛君主。他是所有權(quán)臣中最為忠誠和成功的一個。陳壽對他有著極高的評價,認(rèn)為他是君臣之間最公正、最盛大的規(guī)范。
劉禪也并非昏庸無知,他清楚自己需要一個能力強、忠心耿耿的大臣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他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和敬重,也不干涉他的決策和用人。即使在諸葛亮死后,劉禪也一直支持姜維繼續(xù)北伐,表明了他對諸葛亮遺志的尊重和繼承。劉禪和諸葛亮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和沖突,他們是一對和諧而默契的君臣。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篡位的想法,不僅是因為他對劉備忠心耿耿,更是因為他有著遠(yuǎn)大而崇高的理想。他追求的是恢復(fù)漢室正統(tǒng),實現(xiàn)仁政愛民,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和抱負(fù)。如果他推翻劉禪,那么蜀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法理依據(jù),也會遭到天下人的唾棄和反對。這樣做對于諸葛亮來說,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只會讓他成為千古罪人。
要理解諸葛亮的思想境界,需要深入研究東周到兩漢時期的歷史和制度。諸葛亮不只是忠于劉備或者漢室,而是忠于一種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就是“起而由德”的道路。漢朝是中國古代最為輝煌和開明的時代之一,其制度寬容文化博雅,雖然后來衰落了,但仍然是當(dāng)時知識分子心目中的理想。
曹魏則是暴虐殘忍、奴役百姓、用人不公、欺凌漢室的篡逆者,不是正道。曹魏取代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所以當(dāng)時有人感嘆“時無英雄”。諸葛亮作為一個有志之士,怎能甘心于此?他要挽救的,是一種政治理想和文化傳統(tǒng),所以他值得被尊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