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與匈奴的戰(zhàn)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激烈和持久的一場邊境沖突,從西漢初期一直延續(xù)到東漢末年,歷時近三百年。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有許多著名的將領和戰(zhàn)役,其中最為慘烈和有爭議的一場,就是公元前99年發(fā)生在;剑ń衩晒艊柼┥矫}中段)的浚稽山之戰(zhàn)。
這場戰(zhàn)役是漢武帝劉徹為了對抗匈奴的侵擾,實施“攻胡之策”的一部分。在衛(wèi)青、霍去病等名將去世后,漢朝與匈奴的戰(zhàn)爭進入了第二階段,雙方開始在西域及周邊地區(qū)進行爭奪。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出酒泉郡(今甘肅省酒泉市),沿著祁連山北進攻匈奴右賢王部。
為了配合李廣利的軍事行動,漢武帝又派出騎都尉李陵率領五千步兵為李廣利運送糧草。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他不甘心做運輸工作,而是渴望上戰(zhàn)場殺敵立功。他向漢武帝請求獨立指揮一支部隊,到蘭干山南去吸引匈奴單于(首領)的注意力,分散匈奴的兵力,減輕李廣利的壓力。他自信地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士兵,都是荊楚地方的勇士和劍客,力大可縛虎,射箭能中目標。臣愿以少擊眾,率領步兵五千人就可以開進單于王庭。”
漢武帝被李陵的勇氣所感動,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并派強弩都尉路博德率軍接應他。然而,在這次行動中,三支軍隊之間并沒有很好地協(xié)調配合。李廣利遭遇匈奴右賢王部的頑強抵抗,大敗而歸;路博德也沒有按時趕到李陵所在地;只有李陵孤軍深入敵境,向北行進了三十天,在浚稽山扎營。
就在這時,匈奴單于得知李陵所率軍隊人數寥寥無幾,并且都是步兵,便率領三萬騎兵團團包圍了他們。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李陵并沒有畏懼退縮,而是迅速地組織防御。他用運輸輜重的大車環(huán)繞結陣于兩山之間,士兵在車陣之外排列成戰(zhàn)陣,前排手持長戟和盾牌,后排手持弓箭和弩,準備迎接匈奴的進攻。
匈奴單于見漢軍少而又少,便發(fā)起了第一次沖鋒。等到匈奴騎兵快要沖到陣前時,李陵命令弓箭手齊射。一時間,千箭齊發(fā),匈奴騎兵紛紛中箭倒地。匈奴騎兵敗退上山,漢軍乘勝追擊,斬殺數千敵兵。
匈奴單于大驚失色,想不到漢軍戰(zhàn)斗力如此之強。他召集左、右地騎兵合計八萬多人,開始第二次攻擊李陵。李陵率軍邊戰(zhàn)邊向南退卻,到一山谷時,讓身上三處受傷的士兵坐在車上,讓兩處受傷的士兵駕駛車輛,讓一處受傷的士兵手持武器作戰(zhàn)。這一次攻擊,李陵所率漢軍又斬殺匈奴騎兵三千余人。
為了鼓舞士氣,李陵把藏在車中隨行士兵的妻子全部搜出來殺掉。這些女人原本是關東盜賊的妻子,但全部被李陵所殺。他希望用這種殘忍的手段來激發(fā)士兵的忠誠和勇敢。
第二天,匈奴開始第三次進攻。漢軍再次斬殺匈奴騎兵三千多人。同時,李陵率軍向東南退卻,沿著龍城故道行軍。四五天后到達大澤葭葦中。為了對付漢軍,匈奴在上風處放火,想把漢軍逼出來。李陵很快也放火燒出隔離帶以自救,并繼續(xù)向南走。到達山下時,匈奴單于派他的兒子率領騎兵攻擊李陵。李陵的軍隊與匈奴騎兵在樹林中作戰(zhàn),又殺死敵軍幾千人,并用連弩射擊匈奴單于,單于退走。
漢匈兩軍已經交戰(zhàn)數十回合,匈奴無法打敗這支漢軍。再加上匈奴懷疑漢軍有詐,準備退兵。后來匈奴人抓到了漢軍的俘虜。俘虜交待說:漢軍沒有援兵,而且五十萬只箭矢也快要用完了。
匈奴單于得知消息后,派人催促李陵與韓延年投降。漢軍不肯投降,雙方繼續(xù)交戰(zhàn)。漢軍當時在峽谷之中,匈奴兵在山上。匈奴利用制高點向漢軍射箭。漢軍傷亡較大。原本五千人的部隊,此時還有三千多人。
匈奴兵又斷了漢軍南歸的退路,把漢軍被困在山谷之中,無法再戰(zhàn),只能想辦法突圍而去。李陵與韓延年等將領分散突圍,結果韓延年戰(zhàn)死,李陵沒臉回去見漢武帝,于是投降了匈奴。
;街畱(zhàn),五千漢軍全軍覆沒,僅四百余人逃回漢朝邊塞。在八天的時間里,漢軍先后殺死殺傷匈奴兵一萬余人。從結果來看,漢軍的戰(zhàn)斗力明顯強于匈奴,從雙方的實力來看,匈奴騎兵數量是漢軍的十六倍,而且匈奴是清一色的騎兵,機動能力超強。李陵是五千漢軍,雖然有馬有車,但機動能力完全不能跟匈奴相比。逃是沒法逃得掉的。那么問題來了,漢軍這次失敗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認為漢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這次漢朝用來跟匈奴作戰(zhàn)的軍隊實際上有三支,一是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的三萬騎兵,二是強弩都尉路博德及所率軍隊,三是李陵的五千荊楚步卒。李廣利是主力,李陵是策應部隊,路博德也是策應部隊。戰(zhàn)爭開打后,本是李廣利擔任主攻任務的,但李廣利自顧不暇,在天山攻擊匈奴右賢王,結果被匈奴人打得大敗,軍隊損失十之六七。而路博德從頭到尾也沒有出現過。三支軍隊之間的協(xié)調出現嚴重問題,而且三方相互不服對方。李陵不愿意為李廣利運輸輜重,路博德不愿意為李陵策應,羞于做其部下。反正就是各自為戰(zhàn),結果就是李陵大敗。
李陵這一次進軍明顯就是孤軍深入的行為,僅靠五千步卒根本無法跟匈奴對抗。匈奴全部是騎兵,光說機動性一項,漢軍也是遠遠追不上。就算漢軍打敗匈奴軍,也追不上人家。更為重要的是,李陵沒有任何軍隊的實際策應,完全靠一股熱血在打仗。雖然在戰(zhàn)術上,李陵頗有一套,以五千人殺死敵方一萬人,值得了。但在戰(zhàn)略上,李陵犯了嚴重錯誤,就是孤軍深入。當步兵被騎兵包圍時,戰(zhàn)斗力再強也逃不掉的。這是李陵軍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
反而容易滋生叛徒。漢軍原本有機會利用欺詐來逃走的。匈奴單于本就有意退兵了,結果叛徒出賣了李陵。李陵呈個人之勇,以步兵對戰(zhàn)騎兵,雖然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但也暴露了他的魯莽和沖動。他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部隊的實際情況和敵人的可能反應,只是一味地追求戰(zhàn)斗的榮耀和勝利。他沒有像他祖父李廣那樣,善于利用欺騙和誘敵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部隊和尋找突圍的機會。
綜上所述,浚稽山之戰(zhàn)是漢朝與匈奴戰(zhàn)爭中的一場慘敗。它反映了漢朝在衛(wèi)青、霍去病等名將去世后,對匈奴的戰(zhàn)爭策略和指揮能力的嚴重下降。它也反映了李陵作為一名將領,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心理方面的不足。這場戰(zhàn)役對漢朝和匈奴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漢朝來說,它打擊了漢軍的士氣,削弱了漢朝在西域和邊塞地區(qū)的影響力。對匈奴來說,它增強了匈奴的自信,促使匈奴繼續(xù)對漢朝進行侵擾和勒索。這場戰(zhàn)役也引發(fā)了漢武帝對李陵投降后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的爭議,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話題。